這兩天島城天氣一直陰沉,市婦兒醫院重癥監護室副主任徐迎軍的心情也是如此,因為3日內醫院連續接到了兩個溺水孩子,一個3歲、還有一個5歲,雖積極治療但回天乏術。9月16日,徐迎軍告訴記者,兩個孩子的事令人觸目驚心,但更令人痛心的是,他們在溺水的那一刻都沒有得到及時心肺復蘇,錯過了黃金搶救4分鐘。據了解,從2016年開始,徐迎軍開始致力于心臟復蘇健康宣教,他走進學校、機關、企業等發現,只有不到1%的人了解心臟復蘇,卻有90%的人渴望掌握這門急救本領。
●3天兩個孩子在水缸溺亡
9月15日徐迎軍忍不住發了條朋友圈:“3日之內2個溺水孩子,發現時已喪失意識。在家沒有進行有效心肺復蘇,送至醫院時已經沒有呼吸心跳,緊急復蘇心跳恢復后120轉入,雖進行積極治療仍回天乏術……”
事情很快得到眾多人關注。9月13日白天醫院急診接到一位3歲溺水男嬰,醫院馬上組織搶救。沒想到在這之后的第二天,9月14日晚上,又一名5歲男童被緊急送到急診,同樣是在家溺水,醫院馬上開通綠色通道一邊進行搶救一邊安排住院,轉入重癥監護室后進行呼吸和腦保護等治療。兩個孩子都來自郊區,都是在水缸中發生的意外。意外究竟是怎么發生的?我們不得而知,連續3天2個孩子溺水讓徐迎軍觸目驚心,但更他痛心的是:“家長未能在第一時間采取急救措施。”
據了解,一旦發生溺水或窒息,心肺復蘇是搶救關鍵,因為兒童溺水2分鐘后便會失去意識,4至6分鐘后,身體便會遭受不可逆轉的傷害。“這兩個孩子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場第一目擊人員無心肺復蘇知識而錯失最佳黃金4分鐘搶救時間,更加讓人痛心!”
●只有1%的人知道心肺復蘇
心肺復蘇,一項至關重要的急救措施。1分鐘內實施胸外心臟按壓,搶救成功率可達90%;4分鐘內實施胸外心臟按壓,成功率降至50%;10分鐘以上開始搶救,患者的死亡率幾乎為100%;每延誤1分鐘成功率下降10%。徐迎軍如此痛心,還因為他是一名心肺復蘇宣教志愿者,從2016年開始,他就走進學校、企業、機關等給大家教授心肺復蘇。
“因為臨床看到了太多這樣的傷痛和遺憾,就想在意外發生時,一定能做些什么幫患者贏得一線生存希望。”徐迎軍至今還記得三年前的中秋節,一個5歲的小男孩吃桃子時,誤吞到了氣管造成窒息,還有一年前也是一位患兒吃櫻桃時誤吞到氣管,家長在15分鐘將孩子送到了鎮醫院,但這個時間對孩子來說已經只致命,不到兩天所臟器衰竭而亡。
窒息或溺水之后,缺血缺氧對腦部、肺部等身體器官的損害無可挽回,在這之后的“缺血再灌注損傷”更是一場風暴。正因如此,徐迎軍在臨床之余開始致力于心肺復蘇的宣教。兩年時間,他走進無數地方發現:“對心肺復蘇,1%的人知道已經相當不錯,但卻有90%的人對它非常渴望。”據了解,目前在醫院支持下,已有6名學員加入到這項公益宣教活動中,徐迎軍更希望有更多人通過更多形式能加入進來,不為別的,只為在意外發生時能給患者多一絲生存的幾率,不讓自己抱憾終生。
●相關鏈接
心肺復蘇這樣做:
1,首先用雙掌根對準患者胸骨下1/2段(兩乳頭連線的中間位置),進行連續按壓30次,注意不要用力過大,在按壓過程中注意按下、抬起的時間相等,且掌根不能離開胸骨。兒童按壓深度是4-5厘米。
2.打開氣道。清除患者口中雜物,如分泌物、假牙、泥沙等,拉出患者舌頭,可讓患者頭部向一側傾斜,避免清理過程中異物進入氣道。然后一手扶住患者額頭下壓,另一手托起其下巴向上抬,使患者下頜與耳垂的連線垂直于地平線。
3.口對口人工呼吸。一手捏住患者鼻子,大口吸氣,迅速俯身,用嘴包住患者的嘴,快速將氣體吹入,觀察患者的胸廓是否因氣體的灌入而擴張。吹完氣后,松開捏著鼻子的手,讓患者氣體呼出,兩次為一組,重建呼吸。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的比例是30:2。如有條件,可找一塊干凈的紗布或手巾,蓋在患者的口部,進行人工呼吸,做好有效自我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