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綜藝《超人回來了》中,有這樣一幕:
4歲的威廉,早餐吃面包時,爸爸囑咐他涂果醬到面包上,他立即反駁:“不!”爸爸干脆正話反說:威廉,你不要幫我涂果醬。威廉反倒自己涂起來了。
緊接著,威廉上完廁所不關燈,爸爸看見后教訓,他堅定地回:就不關燈。爸爸只好無奈地說:上完廁所不要關燈!結果威廉毫不猶豫地走過來,啪的一下,把燈關了。
許多孩子也和威廉一樣,什么和父母都對著干,要他做什么偏不做,不要他做什么偏做,叛逆到令父母頭疼。
我們發現,孩子叛逆,最容易傷害經常在身邊照顧他的人。不高興會說出“不要媽媽”,生氣起來會拳打腳踢媽媽,一不順他的意,就大哭大鬧糾纏媽媽。
楊照在《我想遇見你的人生》書中說,做父母的一個責任,就是不能寵壞孩子。怎么寵貓都可以,因為它不會害人。寵壞孩子,會害自己也害別人。
所以,當孩子叛逆到一定程度,父母該教育就得教育,不能明知這樣做不好還任由孩子繼續下去。
那么該如何解決?首先得追本溯源,孩子為什么叛逆?
原因有2方面:一方面在于孩子獨立意識覺醒,想要像成年人一樣,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不需要父母。而另一方面孩子又依賴大人,渴望需要父母的關愛。二者造成了矛盾,引發孩子的叛逆。
也就是說,叛逆的孩子是成長過程的必經之路。它是在告訴父母:別再像小時候那樣“吃喝拉撒”全管著我了,我需要更多獨立自由的空間成長!
對此,北京精神衛生博士、心理學教授、兒童心理研究學者汪冰提議:
第1,讓孩子有一定的選擇權利。
父母需要放掉部分安排權利,給孩子自由選擇權,即順應孩子獨立意識的發展,同時也讓他有“主人公”意識。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不但可以提高孩子做事情的熱情,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還會使孩子產生“這是我選擇的,我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的意識。
第2,讓孩子明確知道不能做什么事。
父母明白地告訴孩子:你不能做什么事。比如不能喝爸爸的酒、不能在馬桶上畫畫、不能生氣就打媽媽等,根據具體事情,指正孩子錯誤。
當然孩子在氣頭上說教是無用的。父母最好不打不罵不吼,靜靜地陪在身邊,等孩子冷靜下來,再溫和輕聲說教。
第3,多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和需要。
孩子一叛逆,父母先別急著給孩子下“判決書”,先聽聽孩子的內心想法。也許是孩子發揮想象力,干了這么件大人看起來是搞破壞的事;也許是想做件事,但是力量不足結果弄巧成拙了。等等。
如果孩子不愿意說,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做一件事,打開孩子的話匣子,去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和需要。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太不了解孩子了。
當然,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真誠、善良、誠實、勇敢、自信、禮貌等,讓孩子成長得越來越好。那么,在孩子叛逆時期,父母的教育至關重要。
除了以上3種方法,再分享一套適合0-6歲兒童情緒管理和性格培養的繪本,父母有空可以讓孩子閱讀,或者睡前讀給孩子聽,幫助孩子管理情緒,培養出好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