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3個家庭教育規律,改掉了孩子癡迷手機游戲、不學習的壞毛病
如今,手機似乎成了人體大腦的延伸,孩子們更仿佛“生而知之”,天生就會玩手機玩游戲。面對這些互聯網的原住民,幾乎每個家長都深陷手機爭奪戰。
我曾經也跟兒子短兵相接,大戰三百回合,也打輸了無數戰役。
坦白說,今天的勝利是我長久學習的結果。
1,媽媽,同學都在玩游戲,我不玩的話,怎么參與他們?
兒子三年級時,我把孩子從爺爺奶奶那里接到自己身邊帶,由于是隔代教育,所以孩子身上有很多被寵壞的習慣。
早在決定把孩子接到身邊之前,我已經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孩子的習慣培養好。
說來欣慰,在我的一系列嚴格管教下,無論是學習狀態還是生活狀態都很快變好。那個時候,他的成績總能保持到全班前10,身為班里的數學課代表也深受老師同學的喜愛。
但孩子貪玩的天性并沒有改變,每次周末,他最期待的就是完成作業后能玩電子游戲。當時,我視游戲為洪水猛獸,所以我會反復在他耳邊嘮叨:“不要玩游戲!”,甚至會把家里網斷了。
他對此很反感,并狡辯:“班上的很多同學都玩游戲,為什么我不能玩,我不玩怎么參與人家的聊天呢?”
聽了他的話,我跟爸爸思考了很多,最后決定不能完全禁止孩子玩游戲,就像當年我們小時候父母不允許看武俠片一樣。我深深地記得,每當同學們聊明星的時候,我只能傻傻地聽著,感覺自己“土得掉渣”被同學排除在外。這種孤獨感和自卑感,我不想讓兒子也有。
因此,當時我和孩子制定了規則,并開始實行。
2,教訓與懲罰:家庭爭端、惡性循環的開始
初中,對于我和兒子來說是一道坎。
初一,他提玩游戲的要求越來越頻繁。但我還是對他說,我的底線就是你的成績不能下降,如果你能穩定,那我就滿足你的要求。
有時候,最怕什么就最容易發生什么。兒子初一的期中考試,成績掉到全班第16名。我頓生焦慮和不滿,所以當得知他的分數后,當晚我便嚴厲禁止他玩游戲,必須要惡補一段時間把成績提上去。
他很抗拒,認為自己有能力管好自己,我當然不信任他。所以,我義正言辭地堅持己見。
不過,進入青春期的他哪容易乖乖就范,一次又一次的爭吵,自然還是免不了的。
在一次次爭吵中,他的學習狀態越發低迷,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我有時跟他強調形勢的嚴峻:“你知道現在中考的淘汰率有多高嗎,你不努力高中都考不上,還整天沒有一點目標和計劃,這樣下去怎么搞的好!”
但緊接著,兒子給我當頭一棒,他無所謂地說:“考不上就考不上,我也不知道學習有什么好處,上技校我也無所謂。”
聽著話,我正準備再一番教育,他則立馬接過話茬:“行行行,你別說了,我去學習了。”
說完,摔門進入自己的房間。
這一切讓我相當失望,現在回想起來,講大道理也許是最沒用的教育方式之一。
慢慢的,大大小小的爭吵讓我和兒子的關系變得很差,以前對我無話不說的他,現在緊緊封閉了自己的內心,曾經那個小暖男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而我,束手無策。
進退維谷之際,我去網上看樊登老師、尹建莉老師的視頻,但卻收效甚微,沒有一款針對的解決辦法,大多都是泛泛而談。
但收獲還是有的,我接觸了“正向管教”,也明白了父母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對于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
抱著奮力一搏的態度,我加入了“喚醒孩子學習動力”父母成長專欄課。
聽完老師的課程,我才發現,原來我才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攔路虎”!
3,潤物細無聲,三個關鍵詞:尊重,傾聽,引導
老師強調:孩子每個行為的背后都藏著深層的誘因,比如父母貼上某個“標簽”。
當父母帶著這樣的標簽看待孩子言行時,一切都將成為“證據”。就比如我認為兒子“自控力差”“不夠努力”“沉溺游戲”等等負面標簽。
但我不知道的是,在他第一次成績下降的時候,他自己也在暗自努力,只是這些在我眼里不值一提,甚至直接忽視了。也是在這種時刻下,孩子繼續努力的動力就在那一刻被我扼殺掉了。
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期,真正需要調整心態的是父母。因為父母以前的管教方式甚至是相處方式都不管用了。
當父母能正確看待孩子問題背后的原因,就比較容易從原有的單一的父母角色中走出來,用富有彈性的角色去與孩子溝通、交流。
總結一下,父母需要做的是對孩子先表達充分的尊重。
尊重就是多傾聽他們的感受和想法,再順勢引導。
幫助他們順利地從青春期走向成人階段。
允許孩子犯錯,并允許孩子犯錯后自行修正。
父母需要付出耐心,給孩子時間和空間。
當你能多看到孩子的閃光和進步之處,你的心態也會不一樣。親子關系好了,你的引導才能真正奏效。
所以,我按照課程里給的具體方法,堅持不斷地和兒子進行有效溝通,只為慢慢能夠打開孩子的心門。
因為兒子除了把自己封閉起來,不交流之外,他也出現了厭學的前兆。
針對于此,老師建議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從內而外激發孩子做事的內驅力。
起初,培養獨立意識于我而言,是非常困惑的問題,因為太多文章說要放手讓孩子去做,不管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應對問題,照做下來,孩子的行為卻背道而馳。
后來,通過學習,我明白培養獨立意識,最重要的是有意識地“給予孩子選擇權”,并且尊重孩子的選擇。
當然,在給與孩子選擇時,需要講究技巧——“隱形的管”。
一次周末我回到家,剛到房門口我就聽到咔咔咔的摁鍵盤聲,那一刻,我確信,兒子在玩游戲。
就在我走到客廳時,所有的聲音頓時消失,我敲敲門打開,看到兒子安分守己的坐在桌子前,但是卷桌子上的題一個都沒寫,我明白了一切:兒子又玩了一天的電腦。
但我知道,當下不能直接跟他說我知道他在玩電腦,這樣他會因為害怕我批評而對抗。
我此時要做的是,無條件地表達我對他的愛和接納,不會因為他的某個行為而不愛他,同時,簡單堅定地表達我的底線。
一次一次堅持做到了這一切后,奇跡發生了。兒子放下了心中的芥蒂,跟我說:“老媽,其實我也很羨慕那些學習優異,得到老師稱贊的學生。”
聽到他的話,我知道這是一個絕佳的談心“窗口”,于是我順勢而為和他聊了很久很久。
改變的路上并不一帆風順,兒子的壞習慣也是反反復復,我們的親子關系也波折不斷,但是在看到兒子和我開懷大笑,暢談未來理想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發展。
如今,兒子和當初的那個他已經判若兩人。從前那個對學習抱有無所謂態度的差生,如今面對一道難題,能夠踏實地坐下思考半個多小時。
而他也從一個毫無規劃的人,變得清楚自己要達成目標要做出什么努力。所以,有了清晰的目標支持,他的內動力滿滿,再加之我對兒子的正面管教,他的進步史無前例。
甚至,現在他對我說:“我覺得打游戲適可而止就好了,其實也沒有那么好玩。有時候,我接觸了一道難題,那種開心喜悅感才是無可比擬的。”
現在回顧起來,我的提升也很大,我明白教育孩子,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只有深刻洞察問題與孩子的思維和視角,才值得我們擁有,當我們改善自己的同時,潤物細無聲,孩子也會慢慢的改善,變得更好。
走過這段讓人絕望的的黑暗日子,我發現和我一樣的家長有太多太多,看到她們,我就想到了自己!
所以,我非常非常想要把自己的收獲與改變分享給所有的父母!推薦大家和我一起學習“喚醒孩子學習動力”父母成長課程,在這里提升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智慧。
點擊下方綠色卡片,即可報名課程,限時只需9.9元,一杯奶茶錢,為什么不試一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