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給大家講一個我在美國親身經歷的故事。
那時我正擔任副園長,剛回到園所辦公室,就看到失控哭泣的園長。我下意識覺得有不好的事情發生,趕忙回身先關上了辦公室的門。
然后,我聽到了一個讓我腦子嗡得一下不知所措的消息:我們學校,一個四歲班的主班老師自殺了。她父親早上打來電話告知了這個消息,并問學校是否還有她的遺物,下周可以來取。
我呆坐在辦公室,情緒比園長好不了多少。要知道一周前我還和這位老師熱情地打過招呼。后來,她說身體不適就在這周請假了。
稍微鎮定點兒后,我們給區域主管打了電話。區域主管要求我們不要聲張,當天晚上6點會召開緊急會議。
這可能是最難熬的一天,我和園長要裝作沒有發生過任何事情地面對老師、孩子和家長。晚上6點,區域經理準時出現。
我清晰地記得,大家一開始還在抱怨,為什么突然要加班開會,但當我們公布這個消息的時候,突然一片寂靜,緊接著就是長達30多分鐘的哭泣。
等大家稍微理智一些,區域經理告訴我們她已經聯系好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支持中心,可以為我們提供至少一周的幫助。
緊接著,我們就開始討論:
下一步該怎么做?如何告訴家長這些信息?是否要讓孩子知道?對于家屬我們能做一些什么?
關于這些,我們也沒什么好想法,只是一致覺得需要與家長進行面對面的溝通,而不是發一個冷冰冰的文字通告。
第二天一早我和園長就分工,我負責與亞洲的家長溝通,她負責告訴其他家長。在家長把孩子送到教室后,我們叫住他們并告知了這個消息。有的家長當場就崩潰了,哭到不行。同時,我們也告訴家長,他們有權利選擇是否告訴孩子。
最讓我感動的是家委會的成員們,當天放學他們就主動找到我們,說愿意出錢出力,并且發動家長捐款,紀念這位逝去的老師。而且他們希望讓孩子和去世老師的家屬也能參與進來,讓這位老師曾經為孩子付出過的愛永遠留存在這里。
后來園所和家長共同制定了方案,制作一個愛心流動書架和一塊紀念牌。孩子們會捐出自己最喜歡的書,或者這位老師曾經給他們讀過的書。孩子們想一句最思念這位老師的話,由父母代筆寫在書的第一頁。這個書架會放在幼兒園最顯眼的位置。
紀念會的當天,家屬看望了這位老師曾經帶過的四歲班級。這個班上的學生,面帶笑容把書一本一本地放上書架。有的孩子語言發展比較好,他們還會解釋自己為什么挑選這本書。有一個小男孩說:“我最喜歡老師給我讀這本書了,她會學里面各種動物的叫聲!昨天我還夢見老師給我讀呢!”
▲紀念碑牌與書架
這件事給我最大的感觸是,作為一個成年人,我重新認識了生命的意義,也看到了人性最美的一面。我似乎不再害怕意外,并且愿意相信再糟糕的事情,都可能變成一件正面的事情。
因為這次經歷,現在如果你問我,該如何教孩子面對死亡這件事情,我的建議就是:家長和學校應該和孩子說,而且要如實說、主動說,不添油加醋!
具體應該怎么做呢?
曾經為了更仔細地研究這個問題,我聽了很多講座,也讀了不少美國心理協會的文章,很受啟發,整理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這是美國田納西大學教授的一次分享,專門談了如果學校周圍發生意外,事后成人應該如何與同校的其他孩子溝通。
在分享中,教授引用了中文“危機”的字面解釋。他說“危機”有兩層解釋:危,表示危險的時候;機,表示機會機遇。雖然我們都不希望校園槍擊發生,但是我們需要有應對這種危機的能力。
我們會發現,如果對危機的事后處理得當,并且孩子掌握了承受危機壓力的方法,那么他們的危機應變能力會增強不少。
那么,學校和家長應該做些什么呢?
首先,了解危機發生后,孩子容易出現的反應。
這個時期就是上圖中第二個階段,極度波動,孩子會出現這些反應:
出現身體不適,比如肚子疼頭疼等
非常擔心和父母分開
行為出現倒退,比如突然開始尿床
睡覺出現問題,晚上不愿意獨自睡
不斷責怪自己,覺得自己可以做一些什么避免意外
異常憤怒
……
如果你發現孩子在面對這樣事件之后有以上行為或情緒變化,請不要驚慌或焦慮。要知道這是很正常的,我們需要幫助孩子走過這段波動的狀態。
其次,主動和孩子溝通,掌握信息源頭。
為什么要主動和孩子溝通,美國兒童心理學會專家這樣解釋:
其實無論成人是否主動去說,孩子對于自己周圍發生的事情是有感知的,并且他們會通過所有的渠道去獲取信息。這個時候信息可能出現偏差,成人的隱藏只會讓孩子更加失去安全感。
為了讓孩子遠離不準確的信息,家長或者學校需要和孩子就這場意外主動溝通交流,并且讓孩子相信你是可靠的信息源。
拿上海628校園砍人案為來說,看看家長和學校可以怎么做溝通?
1想清楚你想表達什么,目的是什么?
溝通前一定要自己先想清楚自己想表達什么,對方只是小學生,不需要分享太多細節。事先列好溝通要點,可以嘗試對著鏡子先做練習:
a.大家都付出了努力試圖挽留生命
b.有兩個和你們差不多年級的小學生最終不幸離開了這個世界
c.是因為一個壞人的一時沖動導致的
e.大家很痛心并且非常憤怒
f.有任何想法,隨時和爸爸媽媽溝通
2選擇一個合理的時間
晚飯后應該是一個比較好的時間,可以讓孩子更專注、不被打擾。孩子能更輕松、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畢竟這才是我們的目的啊!
3問詢孩子知道了什么
一般開場總是最難的,這里有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就是你可以用問句。
比如你可以問孩子:“你聽說最近學校附近的事情了嗎?你能和媽媽講講嗎?”既可以方便地引入話題,又能知道孩子了解的程度。
4 分享你真實的感受,做情感榜樣
無論你是憤怒還是難受,你要向孩子表達你真實的感受。讓孩子看到你的脆弱甚至眼淚是非常重要的。
這在美國叫做emotional role model (情感榜樣)。美國心理協會研究發現:面對壓力,哭出來是最解壓的。所以,適當表達可以緩解我們的壓力。
而孩子呢,也會知道大人在面對這種危機的時候也會難受和痛苦,會愿意和自己分享,這是正常的感受。
另外,你還要告訴孩子,你依然相信人與人之間是有愛的,并且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所處的環境是安全的。
這樣孩子也會學著大人,在面對危機時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并依然堅信未來是美好的。他們原本的恐懼和焦慮狀態也會慢慢緩解,并恢復到正常的樣子。
5 和孩子真誠地談談意外中的“死亡”
非常遺憾,這一次上海的意外中出現了死亡。可能會有孩子提出疑問:“媽媽,他們還會回來嗎?媽媽,死是什么意思?媽媽,人為什么會死?”
對于這個問題,美國心理協會的建議解釋是:死亡代表一個人沒有任何感受,不會感受到饑餓、口渴、恐懼或者受到傷害。不過這也代表著我們再也看不到他們了。可是對他們的記憶,是可以永遠保存在我們的心里和腦袋里的。”
這也是我看過的最滿意的答案。
6“我不知道”比你編出來的理由好
孩子可能會非常費解,可能他們會追問:“媽媽,為什么那個人那么壞,要殺他們?”
這個時候你可以撫摸孩子的頭,溫柔地告訴他:“寶貝,媽媽也不知道。”然后給孩子一個擁抱,讓他覺得很安全。
總之,就是讓孩子能正確面對這件事,盡量減少對他們心理上的影響——這也是我想寫這篇文章的初衷,希望學校的孩子們能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從這場悲劇中有所得、有所成長,在恐懼過后學會信任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