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部分的父母來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變得更為乖巧,形成一種“父母說什么孩子就做什么”的溝通模式。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孩子他們也會有自我的思考,也會通過自己的一些方式去反抗父母。
而在這個過程之中,親子之間的矛盾也會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孩子在三歲以后,有了自我的意識,慢慢的他們和周圍其他人接觸,就會越發的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于是就會開始學會思考。
當然,他們也并不是全都思考父母本身的態度,而是對任何事情都有自我的判斷。這時候甚至一些父母還會思考“自家孩子是不是太叛逆了?”。
或許有些時候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出現了問題,而父母卻不自知,所以,當我們的孩子出現較為暴躁容易激動,不能和父母更好相處,甚至形成親子關系淡漠的情形,作為父母就應該反思自己。
前幾天閨蜜打電話向我吐槽說她家孩子:不知道這兩天抽了什么風,每天回到家里面都是一種氣洶洶的狀態,甚至有些時候還會對爺爺奶奶大吼大叫。如果她批評孩子,孩子還會甩臉色給她看,直接沖到自己臥室里把門關上
看到這樣的情形,閨蜜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因為在此之前,孩子一直是一個比較乖巧的孩子,后來我問閨蜜是不是最近做了什么讓孩子難以接受的時候,才導致孩子突然變成這樣的,閨蜜表示沒有,就算有作為父母還不能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嗎?
01孩子為什么會比較叛逆?
確實在大部分父母的想法中,自己想要教育孩子就可以立馬行動,從來不會考慮孩子的想法,但是我們也都知道,孩子在三歲后,他會進入一個執拗敏感期。
而到了6歲之后,他的自我意識也會比較明顯,父母說什么做什么他們都會有自我的判斷,甚至會通過自己的方式去表達內心的情緒,那么孩子就會被認為是比較叛逆。
- 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
任何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即便我們是孩子的父母,也不應該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甚至想讓他們的思想和父母的思想統一化。
特別是父母身上表現出來一種個人主義思想的時候,從來沒有顧慮過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試想一下,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一個總是強迫自己去適應的人,你會以怎樣的方式去應對?想必一定不會乖乖的順從吧,那么孩子內心的想法,其實也是一樣的。
- 孩子有了自我的意識
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孩子在三歲后,他就開始有了自我的意識。或許在三歲之前,孩子確實會表現出來較為乖巧的狀態,這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他們是處于一個模仿的過程,他們通過模仿父母身上的行為,從父母身上獲取一切。
只是一旦孩子有了自我意識之后,孩子就會有自我的判斷思考,雖然這種自我意識的萌發對于孩子較為有利,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會發現自己所想的,和父母所想有著一定的差異。
因此在這個階段他們也不會去禮讓父母,甚至還會和父母抬杠,這其實就是孩子本身身體心理上各個方面的一種發展過程。
02父母喜歡做這3件事,孩子叛逆程度更高,別忽視
我們所說的其實就是大部分孩子,在和父母相處過程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狀態,但還有一些孩子不管任何時候都會比較乖巧。
而通過一些心理學家研究表示,如果父母在生活中經常以下幾種方式來和孩子相處,那么孩子出現叛逆的程度就會更高。倘若父母一件沒有做過,那么孩子和父母的相處也會更加融洽些。
1)父母喜歡把孩子進行攀比
你看隔壁家張阿姨的孩子,這次考試又考第1名,你看你呢?
怎么這么笨,下次再考倒數第一,你就別給我回來了。
都是去學書法,你看人家寫的字那么好看,你再看看你的像話嘛?
這次考試再不考個第1名,真的太讓我丟臉了,你都對不起我給你交的輔導費。
在生活中你有沒有對自家孩子說過上面的話呢?孩子長大之后內心的噩夢總是別人家的孩子。一聽到這句話,他都能想起父母當時訓斥他的面容。
實際上當孩子聽到這種話之后,他們一定是以一種較為無奈的狀態應對,如果父母長時間說類似的話語,就會讓他們有反叛的心理。
2)父母總喜歡打罵孩子發泄情緒
因為現在大部分的寶媽,都會留在家里照顧孩子,可是我們也都知道,生活中瑣碎事情其實是很多的,如果寶媽長期處于這種較為封閉的環境下,就有可能讓自己的內心存在一些抑郁心理無法發泄。
而這時候孩子如果剛好做錯事了,那么孩子就有可能成為寶媽們發泄地對象,而且有一些寶媽甚至還會養成打罵孩子的習慣。
看似是讓自己的心情得到了放松,但實際上從另外一方面卻給孩子帶來了心理創傷。
對于孩子來說,他想要逃離這個家庭逃離,與精神崩潰邊緣的媽媽,自然而然在和父母相處的時候也會較為叛逆。
3)父母喜歡替孩子下決定
說了你明天穿這件衣服,你怎么都不聽呢?
這周周末下雨,我們那也不去了,上周說的游樂園有什么好玩的?
明天去你外婆家,讓你朋友別來了。
很多父母在生活中總是以這種“我吃的鹽比你走過的路還要多”的話語來搪塞孩子,自己所說的話,孩子就應該聽從。
加之父母供養孩子長大,對他們有養育之恩,所以父母覺得自己替孩子做決定,孩子就必須服從。
看似是父母對于孩子行使的一種管理方式,但實際上,卻從另外一方面沒有給孩子決定的權利。
對孩子來說,這就是父母對于他本身的一種壓迫,而這種壓迫久了,必然就會有反抗,那么孩子的叛逆就是他們去應對父母的方式。
03如何減少孩子叛逆的心理,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當孩子表現出來較為叛逆的時候,父母其實也是非常痛苦的,而且長時間和孩子爭吵,也會讓父母心力交瘁。
那么作為父母的我們就應該清楚,如何和孩子更好的相處,才能避免這種叛逆情緒的出現?
在生活中,父母也可以進行觀察,了解到為什么有一部分父母能夠更好的和孩子以一種平和的狀態相處,自己卻不行,他們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①平等的和孩子交流溝通
人與人之間最需要的就是尊重,雖然父母帶給孩子非常大的影響,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當孩子慢慢長大之后,他們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能去強迫他們、壓制他們、控制他們,而是以一種引導的方式去和孩子相處。
父母在和孩子交流一個問題的時候,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判斷去規定孩子要做什么,而是和孩子平等的進行交流溝通,意識到孩子本身內心的想法。如果一股腦的替孩子做決定,只會讓孩子更加厭煩,那么親子間的矛盾也會越來越惡化。
②認識孩子身上的優點,避免過度攀比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話。可是我們也應該從另一個側面了解到每個人身上都是有優點的。
或許有些時候“優點的另一面是缺點,缺點的另一面是優點”,我們應該善于發現孩子身上所存在的特點,并且進行一定的培養,而不是把孩子較為弱勢的一面去和其他人較為優勢的一面相比,這只會讓孩子更加不自信。
除此之外,當被別人揭開傷疤之后,我們的想法是怎樣的呢?必然是非常的痛苦,孩子其實也是這樣。
父母這種所謂的攀比,將結果告訴孩子也是對他的一種“羞辱”,試想一下,我們會對一個曾經羞辱過我們的人有好臉色嗎?顯然是不會的,所以,認識孩子的優點,避免過度攀比是非常重要的。
③“愛”可以將父母和孩子聯系在一起
父母和孩子的相處并不一定是一種白熱化的狀態,而應該更多考慮愛與溫暖、愛與關懷。
我們也會發現,在生活中如果多對孩子表達愛意,那么和孩子的相處就會更為融洽。
長期以一種較為暴躁消極的狀態,去應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那么這種矛盾就會越來越長久持續,甚至以一種不能解決的趨勢發展。
孩子是我們最為親近的存在,而父母也是孩子最為依靠的人,如果我們明白這一點,在生活中多向孩子表達出愛意,相信孩子即使出現問題,也會和我們好好的解決。
④尊重孩子的決定很重要
當孩子慢慢長大后,他們也有自己的決策能力,即使出現了不好的結果,也會對他們的人生產生一定的影響。
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為了規避孩子所有可能面對的問題,而直接幫助孩子做決定。
當孩子有自己的主見的時候,父母應該是支持的態度,等到他們失敗之后,和孩子進行一定的探討,這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式。
如果連嘗試都不讓孩子去嘗試探索,就告訴孩子答案,那么孩子不僅會懷疑答案,而且也不知道這個答案是怎么來的,同時還會讓孩子缺乏一種自由感。
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明白孩子叛逆心理的出現,和父母的相處是有一定關系的。
所以,父母也要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不能只是單方面的從孩子身上找問題,指責孩子,這樣才能讓親子關系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