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教育中,會經歷3次的叛逆期。
所以當你覺得孩子突然變得難管教的時候,大概就是他的叛逆期到了。
不同的叛逆階段所面臨的問題不同,作為父母,我們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幫助他們。
01
第一個叛逆期在2-3歲
兩三歲的孩子,往往都有這幾個特點: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行為上我行我素;對一切充滿好奇,卻無法區分安全與危險的界限,容易受傷;情緒能力增加,但還不懂得如何控制和正確表達等。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這樣引導他們。
1. 多點耐心和包容
3歲前的孩子哭鬧,是因為需求不被滿足而痛苦。
但父母們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什么都妥協,這樣會讓孩子認為,自己只要哭了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父母們可以陪在孩子身邊,等他靜下來,再告訴他哭是沒辦法獲得禮物的,并教會他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
不妥協但關注孩子的舉動,適時給予安撫。
因為這個時候的他們更需要父母的包容和愛。
2. 教孩子表達情緒
父母可通過和孩子玩“情緒卡片”游戲,教孩子區分不同的情緒。
在生活中,如果孩子摔跤哭了,你可以問“是因為痛嗎?”等等,慢慢的孩子就能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了。
當孩子能識別自己情緒的時候,再來引導他理解他人的感受,這就是一種移情、換位,通過思考自己相似的經驗去理解別人,從而產生同理心。
第二個叛逆期
7-9歲
相比幼兒,剛剛跨入小學階段的他們,心智發展更進一步,認為自己有能力獨立自主,但其實做事莽撞沖動,總是任性妄為。
常見表現在:貪玩、賴床、做作業拖拉、愛對著干、頂嘴唱反調、故意惹禍等行為上。
遇到這些問題的家長,我們不妨試試這樣做:
1. 把他當“小大人”對待
學會把他當成一個“小大人”對待。
在關乎家庭的決策上,讓孩子多參與,發表自己的看法,即使不會采用,也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
一來,孩子學會了如何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二來,孩子覺得有被需要的感覺,也更利于親子溝通。
2. 能講道理就絕不動手
父母們無論遇到什么事情,請先冷靜,深吸一口氣,數10秒鐘再說話,憤怒會讓人沖動,控制人的心智,導致問題更加復雜,更加難以解決。
孩子需要的是一個理智的家長,而不是情緒化的家長。
第三次叛逆期
12-15歲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界定,青春期年齡范圍是10-19歲,高中階段屬于青春期后期。但為什么只說12-15歲呢?因為這個年齡段恰巧是大多數孩子叛逆期的巔峰時刻。
這個時候的他們:
自我意識增強;注重表現自己,吸引異性注意力;敏感,有逆反心理,很多話不愛同家長說;易受同齡人影響;情緒波動大等等。
這時候家長就要著重這兩點。
1.學會向孩子“示弱”
這個階段孩子容易與家長發生爭執,家長一定不能發怒打罵孩子,而應緩和語氣,表現出“示弱”的趨勢,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在乎和尊重,再慢慢和孩子進行溝通。
此外,給孩子留有一定的私人空間,克制自己想要管教孩子的欲望,不要干涉和侵入太多。
為他好的話,認真說一兩次就夠了,少嘮叨。
2.多肯定孩子的優點
少拿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在跟孩子談論異性朋友時,可以適當表達自己的喜好和價值觀。
努力和孩子站在同一陣營,保持親子溝通的順暢,學會跟孩子道歉,放下家長的面子,贏回的是孩子的心。
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先顧好自己,給孩子樹立積極向上的榜樣
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尊重教育,而不是約束教育,約束只會讓孩子更加的叛逆,而尊重會讓孩子更加懂得自我約束。
父母們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想要讓孩子更好地成長,就一定要尊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