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孩子在學校里學會了說臟話,怎么辦?
我對孩子說臟話是不能接受的,從小整個家庭都沒有這樣的習慣,所以根本接受不了,也不允許孩子這樣。
莫子 · 答疑
最近在家里,我經(jīng)常聽到凡(兒子小名)說話的時候,動不動就“我 KAO”,偶爾也會聽到 SB 之類的詞,妞有時也會說那么幾句。
偶爾我會提醒他們,這樣的話別人聽起來可能會不太舒服,在某些場合需要注意一下。但我并沒有跟他們說太多,更多的時候,我會當作沒聽見。
因為在我內(nèi)心,其實是允許的,并且認為沒有到需要提出來討論的時候。
原因如下:
首先,初學“臟話”與道德品質無關。
我們經(jīng)常第一反應不接受孩子的臟話,是因為覺得那樣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不懂禮貌等,然而在孩子剛剛開始說“臟話”的時候,這與道德品質無關, 甚至對男孩子來說,即使長大了,說話帶點小臟字, 也完全不影響形象。
相信與一個著急想罵人,結果來了句“去你母親的”秀氣男生相比,會說點臟話的男人更 man 吧,人人心里都有一個小魔鬼,“男不壞, 女不愛”不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首先要淡定,不要一兩句臟話,就把孩子跟地痞小混混那種角色聯(lián)想到一起。
其次,臟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jīng)的一個階段。
對于剛剛學會說“臟話”的孩子來說,他們更多的是在體驗語言的力量。
在他們看來,有可能只是覺得好玩,并不一定是真的在“罵人”。他們可能覺得自己能說出這樣的話,很有“面兒”,也可能就是想看看,自己說了這樣的話,別人會有什么反應。
在學校的環(huán)境中,只是一段時間內(nèi),孩子們某個群體的交流語言,是一種“歸屬感”的需要。
當沒有人給這個東西賦予“褒義”或“貶義”的評判時,他可能說的很“自然”,當然這會讓有些父母更擔心, 眼前立馬感覺站了 N 個太仔太妹……
我記得當年我上的初中是子弟中學,初中三年我們女生之間說話也經(jīng)常是 SB、XQ 不斷,沒有人覺得有什么(當然我們在家里很少說)。
我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在我考上高中后,進高中之前,我突然意識到“說臟話”不好,于是我就再也沒說過臟話,以至于到現(xiàn)在“說臟話”的能力退化到了頂多說個“去你媽的”水平。
再者,“臟話”有可能是孩子情緒表達的一種通道。
孩子在情緒上的“臟話”更多的是一種情緒爆破和發(fā)泄,這跟成人是一樣的。
曾經(jīng)我也很不接受我老公說臟話,尤其是堵車的時候,他一急就要說點不好聽的。可是覺察一下,這不過是他發(fā)泄煩躁情緒的一種方式而已,總比打人摔東西好啊。
我們很多時候不能接受,一是我們把這個跟道德、外在形象聯(lián)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就是我們因為“臟話”產(chǎn)生了自己的情緒,就像如果我心情不錯, 我對他說這些話沒有反應,反而感覺挺爺兒們,但如果碰巧我當時正煩著,就會對這個“臟話”也厭煩。
所以,我們感覺不爽,通常不是因為這個事真的對或錯,而是因為我們固有的思維觀點或當下的情緒狀態(tài)。
我曾經(jīng)在一個內(nèi)在成長的課上,體驗過一個“對罵”的活動。老師的規(guī)則是用抱枕分割好邊界,兩邊的人可以指手劃腳大聲對罵,但不能越界侵犯別人。結果,我發(fā)現(xiàn)自己簡直是“笨嘴拙舌”,因為我被其他人精彩的對罵,那些很多在我看來難以啟齒的臟話給驚呆了,也笑得肚子疼。當時真的只恨自己怎么這么沒“才”。(那是一個很安全的場,大家不會因此而對別人產(chǎn)生一個評定,所以完全敞開。)
而后來就發(fā)現(xiàn),很多人罵著罵著就開始哭起來,隨之釋放了更大的情緒,其實這些“臟話”不過是個引子,讓他們釋放了心里曾經(jīng)壓抑了很久的“垃圾”。
想一想,這些內(nèi)心壓抑的“黑暗”,不就是那些情緒流動時,被阻礙而形成的嗎?
比如童年時候,非常氣憤想罵人的時候,被父母止住不準說“臟話”, 因為那樣不應該。本來流動的情緒不僅被卡住,而且又因父母的不理解增添了更強的憤怒和委屈,于是在內(nèi)心就形成了一個傷害,有的人,久而久之不會罵人了,學會壓抑情緒,而有的人可能積聚的更多,以后會有更強烈的爆發(fā)。
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臟話”,并不是完全無益的 ,人真正的光明不是你只做光明美好的事,而是你內(nèi)在和外在的真實。
最后,對于孩子說臟話,到底該如何介入?
一、先放松心情,然后再說事。
二、如果孩子正處于體驗“臟話”的時期或只是自然的習慣說“臟話”,可以明確告訴孩子你的感受。 同時跟他探討這些話在哪里說影響小,哪里最好不要說,注意是平等的交流,而不是灌輸“說臟話的孩子沒人喜歡”之類的威脅。
這種威脅只會導致孩子不喜歡自己,我們更多的注意力不是放在“說臟話不對” 上,而是如何用文明的方式去表達自己。
三、對于習慣用“臟話”來發(fā)泄情緒的孩子,不妨給孩子一些機會去罵,如“罵人游戲”,讓他說個夠。
當孩子正處于情緒的時候,可以由家人,比如爸爸來跟孩子一起罵,爸爸跟孩子一方,跟孩子一起去罵那個惹他生氣或難受的事 ,而當孩子情緒發(fā)泄完穩(wěn)定之后,問一下孩子感覺怎么樣 ,等徹底平靜之后,再來和他一起看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可以怎么處理 , 同時也可以引導他看一下自己情緒發(fā)泄的方式,傳遞給孩子生氣說“臟話”很正常,但有時會很傷人,是不是可以有其他的表達方式,這時引入“積極暫停” 的概念給孩子就特別合適。
在做這個游戲的時候,也許你會被孩子難聽的臟話或“可怕”的想法(比如“我要把他殺了”)震驚到,但記得一定要抽離出來,那都不是真的,只是情緒的強烈表達。
就像有人說,一對夫妻中,都會有無數(shù)次想把對方殺死的念頭一樣,只是“念頭”而已, 只是情緒之上的一個表達,如果我們過于在意,反而強化了 ,但如果允許它像水一樣,只是流經(jīng)出去,反而不會有任何不好的影響。
這個游戲,很考驗父母的接納度,如果過程中父母產(chǎn)生了新的情緒,那就是自己也掉了進去。“只動嘴不動氣”,借機觀察孩子,也許你會看到憤怒背后孩子純真至善的一面。
人的情緒是一個寶藏,只是需要我們“善待它”。“臟話”是我們看待負面情緒的一個入口,它一樣有療傷的作用 ,“陪罵”是一種特別的共情方式。
所以當我家倆孩子玩 KAO 來 KAO 去的時候,我有時也會夸張的“我KAO”,引得他們哈哈大笑,他們輕松自在,不會因為說了“臟話”就覺得自己不是好孩子 ,但我也會輕松地提醒他們,有些人可能不喜歡一些臟話,他們欣然接受,我相信他們就如我當年一樣, 內(nèi)心有自己的標準和道德。
因為他們被善待,所以他們一定會善待他人;
因為他們被感受,所以他們也會去理解和感受到他人的感受。
信任孩子,他們給我們帶來的一切都是來讓我們成長的。所以無需太在意,不贊成也不否定,只談自己的感受,慢慢的過了那個時期,孩子就不會再說多少臟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