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帶娃去商場逛街,兒童游樂場門口遇到一對”纏斗”的母子。兒子想要進游樂場玩,媽媽不肯。蹲下來跟他說理由:我們馬上要回家了,你玩十分鐘也是200塊,下次再玩吧!
小男孩繼續哭喊著:“我要玩!”
媽媽有點不耐煩:走不走,你不走我走了啊!
矛盾升級,小男孩開始滿地打滾了。

我停下腳步,想看看這位媽媽如何處理,她的兒子跟鏘寶差不多都是3歲。都到了說不聽打不怕的年紀,一門心思和媽媽作對。秉著不能體罰總體精神,我試過了各種方法,都不那么有效,但又不能讓孩子這樣”無法無天”的長大啊。如果你跟我有一樣的困擾,不妨一起看看這位媽媽怎么做。
給他個眼神自己體會
之間這位媽媽,停止了解釋也不再催促兒子起來,而是堅定地說:”今天不去游樂場。”隨后就蹲在孩子面前,我站的不那么近,卻正對著媽媽的眼神。這位媽媽簡直氣場兩米八,不說話就盯著這個孩子看。漸漸地男孩子的哭聲平息了,媽媽拍了拍他,眼神變得柔和了點說:“你能答應真是太棒了,走我們回家。”
在旁邊的我簡直驚呆了,這是什么”魔法”,不動一根手指頭,不用喊道嗓子疼?也不用氣得七竅生煙最后克制不住往娃的屁股上踹兩腳?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眼神殺?”
我心存疑惑,直到有一天在一本書上讀到,對于2-3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的叛逆期孩子而言“非語言信號”或許更有效。
為什么孩子這么”倔”
并非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媽媽運用”眼神殺”,即便2、3歲是寶寶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小高峰,大部分孩子都會變得比之前更”叛逆”,但是有一部分孩子好像顯得格外”不聽話。”恰好鏘寶和那位媽媽的兒子,都是這種”倔”孩子。
當今的心理學研究已經表明,嬰兒從出生那一刻起就帶著不同的氣質類型,有的比較安靜,有的比較沖動。而這些倔孩子,就是比較沖動的類型。
《這樣和孩子定規矩》中作者寫道:易沖動的孩子需要不斷在不同的后果中錘煉,最終才能學會控制情緒。
這些孩子活力滿滿,但是也更容易被情緒左右。在文章開頭的例子中,兒子一門心思想著要去游樂場玩,媽媽的拒絕讓他失望憤怒,已經被情緒淹沒,那些理由根本沒有聽進去;媽媽的威脅會進一步激發他的”戰斗-逃跑”反應,滾在地上哇哇大哭。
如果你的孩子也是這樣的類型,不妨跟著一起學學,如何用”眼神殺”解決這個易燃易爆的“小炸彈”。
三步學會”眼神殺”
雖然看起來,讓孩子平靜下來的秘訣只是盯著他看。然而如果沒有鋪墊,盯到眼睛酸疼,也不可能對孩子產生效果。更何況我們的目標也不只是讓他在當下安靜下來,還需要讓孩子內心接受規則。為了達到這個效果,媽媽們需要學學下面三步。
第一步:重申規矩,簡單直接
時間已經到了晚上八點四十,鏘狗還在玩具堆里玩。我和顏悅色地對他說:”來,寶寶,我們把玩具收拾起來,馬上要到睡覺時間啦!”鏘寶不為所動,繼續玩著小汽車。
在平時,我可能會走開,先去給他放洗澡水,再回來讓他停下來。然而時間一長,孩子就知道:你只是說說而已。于是這天,我沒有走開,而是蹲下來,抓著他的肩膀,眼睛盯著他,一字一句地說:“把玩具收拾起來。”奇跡發生了鏘寶開始動手收拾玩具。
如果我們要求孩子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記得要確保他已經聽到了,可理解,并且明白你是認真的。所以指令要清晰明確,對于2歲多的孩子而言,尤其還要簡單。“收拾”這個詞可以替換為“把小汽車放在盒子里。”
第二步:如果不做:盯著他
有時候,你跟孩子說完規則,他未必會馬上遵守,而是像往常那樣等著你走開。所以建議媽媽們,跟孩子講解完要做的事情后。站在原地,表情嚴肅的看20秒左右再走開。這是因為,我們的肢體動作、眼神和語氣這些”非語言動作”,比起說話的內容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第三步:鼓勵正向行為
當孩子按照我們制定的規則完成某個行動,或者答應暫時不買玩具不去游樂場。爸爸媽媽要做的不是說:“早知道需要做,當時何必要鬧。”而是應該用積極的態度反饋孩子的行為。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正向激勵”。
如果控制情緒,按照規則行事和父母的夸獎,這兩件事兒能夠經常發生,就會幫助孩子建立這種行為模式,讓他逐漸學會情緒控制和遵守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