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一個人帶娃更可怕的,是一個人帶娃出門,還遇上娃在公共場合耍潑打滾,哭鬧不止。當遭遇行人拋來的異樣眼光時,恨不得找個地洞鉆進去的心都有。
遇到強硬點的父母,可能不管是不是外面,就是一頓呵斥或是直接拖鞋子上武力,
以恐嚇或暴力的方式,將寶寶未來得及壯大“要挾”的小苗苗,三下五除二,干凈利落的扼殺掉。
至于溫婉派的父母,可能比較在意自己和娃的外在形象,
因此盡管內心無法真正的舒服自己,但迫于寶寶的耍潑打滾,也只能繳械投降,勉強答應了寶寶的要求,以此快速結束寶寶無理取鬧的行為。
那么,面對孩子耍潑打滾哭鬧要挾,真的只能是以暴制暴、遷就退讓嗎?
其實不然,
以暴制暴,只會治標不治本,這一次問題或許解決了,他服服帖帖了,下一次他依舊”死性不改”。久而久之,一旦養成這種行為,就越來越難改。
繳械投降,一味遷就避讓,勉強答應寶寶的無理要求,只會讓寶寶,覺得拿捏住了你的軟肋,讓他變得更加肆無忌憚,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戰你的底線。
至于如何面對”熊孩子”耍潑打滾哭鬧耍脾氣?
這里我們先賣個關子!
先分享一個真實的例子,或許能得到一些解決問題的啟示。
之前在網上有一個關于孩子趴在地上企圖用撒潑打滾的方式“威脅”爸爸媽媽,而身為90后的父母則站在一旁冷靜的“圍觀”的視頻,引發了網上對90后父母帶娃觀的討論
有說這就是90后父母“佛系”帶娃。父母的做法有些過于“冷血”,畢竟是冬天讓孩子趴在地上有些不妥,還會讓孩子心里認為自己被父母拋棄了。
有說這對父母的做法值得肯定。如果孩子因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在哭鬧之后父母就答應了,就會讓孩子認為只要哭鬧就能得到想要的,不管父母有沒有購買的能力。這種認知習慣一旦形成是很難改變的。
這里我們不談這對父母的做法是否正確。但我覺得有些觀點還是值得認可的。
畢竟孩子哭鬧要玩具是一個很常見的事情,但如果作為家長沒有用心的幫孩子改正,以后孩子身上不好的毛病就會越來越多,而且一旦形成很難改變。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談到孩子在3~6歲的一些行為習慣是表示,父母在該管孩子的時候一定要管,否則等孩子的壞習慣一旦養成再想改就難了,這對孩子以后的性格等方面都會造成影響。
3-6歲是孩子教育管理及各方面素質形成的關鍵期,如果這個時期不對孩子的毛病進行糾正和教育,等到青春期問題表現出來了,此時我們再想管教孩子,為時已晚。
那么,面對”熊孩子”耍潑打滾哭鬧耍脾氣的方式,家長應該如何去處理呢?
01
提前計劃,出門前和孩子做好約定
避免孩子出門后不聽話,家長可以在出門前就和孩子做好約定。
例如,提前和孩子約定好只能買一個東西,并且,要聽取父母的建議否則即便是哭鬧也一定不會答應。
這樣做的目的,是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讓孩子明白并不是所有東西,只要是自己想要就能擁有。
02
讓孩子認識自己的壞情緒
面對哭鬧、耍賴的孩子,家長應該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壞情緒。
家長可以蹲下來,平視孩子,表達對孩子的同情與理解,同時還要清楚的告訴孩子,這種用情緒威脅父母的表達方式來滿足自己的要求,家長是不可能答應的。
這樣做的目的,是要讓孩子明白如果有需求可以和父母交流,但是用這種哭鬧的表達方式,是不會答應的。
03
正確的方式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
如果孩子行為失控的話,家長一定要保持冷靜,抱抱他或是把他帶到一邊,讓他自由發泄情緒,并告訴他你會幫助他,會等他情緒冷靜下來再溝通的。切記家長千萬不要恐嚇或暴力的方式對待孩子。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冷靜下來,并能信任你,在一定程度上穩定情緒。
04
對于孩子的耍潑行為適當不予理睬
當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你嘗試了各種方法都無法奏效時,可以適當的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間。
因為當孩子沉浸在自己的脾氣中的時候,轉移注意力已經起不了什么作用了。
一般小孩子在沒有得到回應的時候一會就停止哭鬧了。等孩子的壞情緒全部發泄后,家長再和孩子溝通、講道理。
但要注意,這種方法一定是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實施,冷處理時,家長不能走遠,一定要讓孩子在你的視線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