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家里兩歲多的孩子脾氣變得有些固執叛逆。
注意到他出現這樣的轉變,是在某個晚上。讓他臨睡前刷牙,他對著我大吼,“我不要我不要我不想去!”而且不是一次兩次,是目前日常都處于這樣的狀態。
你對他提出要求或者命令,他就會拒絕,我行我素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
不僅如此,孩子還會指揮你,如果不按照他的意愿去完成,就會給你說教。
再不聽,便不遺余力地跟你鬧……
種種表現都十分讓人頭疼,真想把熊孩子揍一頓。
人類幼崽到了兩歲多,為什么出現這樣的性格轉變呢?
根據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發展心理學理論,1.5到3歲的幼兒處于心理社會發展的第二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一歲半之前嬰幼兒建立起的心理安全感),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具備清晰的自我意識,并且會通過自己的理解來判斷家長的要求。
通俗地說,就是孩子開始具備自我意識,在自我與世界之間形成了明顯的界限感。
孩子開始對你的要求做自己的思考,因此這個階段即進入“可怕的兩歲叛逆期”,同時也進入了塑造孩子行為的關鍵期或者是敏感期。
進入第一叛逆期的孩子都會出現哪些典型特征?
1、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針對這個階段的兒童進行研究,其數據顯示二至三歲的孩子處于語言、符號、社交、控制情緒,嗅覺,視覺等多個敏感期峰值,這也就意味著兒童在這個階段對知識的需求量更大。我們也不難發現,孩子會更加喜歡纏著自己問為什么,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求知欲。
2、性格會變得更倔強,以自我為中心。
“我必須要把這個布娃娃放在這里”,“我就是要自己去拿東西”,“我想要現在就吃薯片”,這是處于這個階段的孩子經常會表現出來的態度,很倔強很有主見,他們堅定地想要事情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執行,甚至認為我所有的決定都是正確的,如果父母不同意就會表現出明顯的抵觸情緒。
3、認為一切事物都具有生命。
在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中提到,2-7歲處于兒童前運算階段,他們具有“泛靈論”思想,將生命賦予一切物體之上,他們認為外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感知、有情感、有人性。例如,“我們不要踩小草,它會痛”這就是兒童階段“泛靈論”的體現。
這個階段的孩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表現?
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自我意識萌發迅速。
每個人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三歲前的在是不斷地積累和收集信息的過程。三歲后,他們逐漸將這些信息內化成為自己的能力,運用的收集知識去表達和傳遞自己的想法。
由于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有限,他們可能沒辦法很好地將自己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這就導致他們更加容易出現情緒波動及偏激的行為。出現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卻因為叛逆的表現被更多否定的現象。
因此,對于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要因材施教,更加有耐心。
具體該如何引導?育兒專家給了一些建議
首先一定要避免打罵的暴力溝通。
有一些家長本身性格比較暴躁,再加上孩子表現得比較叛逆,就認為他們是在故意找茬,因此會選擇比較極端的方式來處理這樣的情況。但往往這種方式會讓孩子不再敢于表達自己的內心,甚至會造成一定的心理陰影。
其次,在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的時候,選擇豐富生動的表達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把對他們的要求用聊天講故事的形式表達出來。例如讓兒子去刷牙,如果他正在看電視的話,他就他給我的回答就是我不!我就會說安琪這一只小猴子要告訴你一件事情。兒子一聽就會好奇地問我小猴子在哪兒?這個時候我就會告訴他,你自己過來瞧瞧,它剛才還問我安琪在干嘛?于是兒子就會被吸引過來,走到衛生間刷牙。
站在兒童的角度與孩子溝通,會提高溝通效率。
不僅滿足了孩子的童心,而且擬人化的表述方式也能夠激發孩子的興趣,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
最后是注重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例如催促明早起去托兒所的孩子趕早入睡,可能會被他拒絕,直接就回答“我不”!這時候,我通常要先問孩子不愿意去托兒所的原因,也有一部分的家長聽到孩子這樣的回答,會很生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能將后面的對話進行下去。
告訴他們“不愿去上學是不對的,不想去也要給媽媽說出理由。”問清楚原因之后再通過簡短的引導式的對話,引導他們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這樣的交流,能夠讓孩子也了解到父母的想法。
在溝通的過程中,要盡量地注意自己和孩子說話的語氣,避免再以命令的方式跟處于叛逆期的孩子溝通。
結語
也許對于每位家長來說,家里有一個叛逆期的孩子都是讓人十分頭疼的事情。但進入這個階段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識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對于他們的成長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因此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來引導這個階段的孩子做到因材施教適時而教,我們的教育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