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每次成績不好、賴床、寫作業慢了,父母的第一反應都是從吼叫開始,以打罵結束。那時候,我就想:等我有了孩子,一定不會吼叫她,好好給她講道理。
上幼兒園的時候,女兒寫作業時總是磨磨蹭蹭,半個小時一個字也沒寫。那時我第一次對她發火,開始了第一次吼叫。你別說,吼叫確實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等到她開始上一年級,我也和我的父母一樣,吼叫越來越頻繁。只要墨墨賴床,叫兩次沒有反應,我就開始吼叫;寫作業,教了多少次還是會錯,就忍不住吼幾聲;成績不好,我還是會吼叫。自從她開始上幼兒園開始,我就變成了一個”河東獅”。甚至有一次,在我吼叫后,墨墨抱著奶奶說:”把我帶回老家吧,我不想再見到媽媽了。”
吼叫,可能就是一個輪回。以前討厭父母吼叫的我,現在越來越像當年的他們。孩子的那句話,深深刺激了我。我萬萬沒有想到,出于好心的吼叫,深深傷害了我們的母女感情。現在回想一下,她不笨、不懶、不調皮,只是自己的想法多了一點兒。
反思自己的育兒方式,吼叫雖說只是一兩句重話,卻讓孩子覺得自己犯了大錯,嚴重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破壞了母女間的親子感情,更嚴重的是,可能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影響。
是的,父母說的話,就像一陣風,無論聲音大小,都是有力量和有溫度的。它可以讓孩子感到春天溫軟,也可以讓孩子感到冬天的嚴寒。很明顯,吼叫給孩子的感受,只有冰冷刺骨。對于家長而言,吼叫只是情緒的宣泄,一分鐘的事情,對孩子的影響可能幾年、幾十年,甚至一生。
有一個兒童心理學家說:”每個孩子的性格和創傷,基本上都是來自童年,更多的來自父母。”長期生活在”河東獅”父母的教育之下,內心始終充滿了恐懼和不安,久而久之就會養成打不哭,罵不語的性格。
吼叫式育兒,對孩子的影響有哪些?
面對父母的吼叫,很多孩子為了自保,變得打不哭,罵不語,且性格也慢慢發生了改變。
1、孩子變得不自信,做事猶豫不決,優柔寡斷。
2、孩子性格變得懦弱,遇事沒有主見。
3、不愿和別人交往,變得沉默寡言,性格孤僻。
父母的吼叫,其實是一種愛之深、責之切的表現。但就是這種扭曲的愛,讓親情有了裂痕,讓孩子開始排斥父母,不知道如何才能和父母相處。
拯救受傷的孩子,父母不妨這么做?
1、安撫每一個媽媽都想做一個慈母,奈何外有工作,內有家務,重重壓力之下,對孩子吼叫在所難免。一旦我們吼叫了孩子后,請你冷靜幾分鐘,然后蹲下抱住孩子,告訴他:”媽媽這次吼了你,是因為媽媽太在意你了,下次媽媽一定控制好情緒。”
2、引導
語言是有能量的,吼叫顯然屬于一種負能量。它讓孩子感到恐懼,開始用”打不哭,罵不語”來抗拒。
其實父母正確的做法是心平氣和地和孩子溝通,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幫助孩子表達和宣泄情緒。
3、接納
每個父母心中都有一個完美孩子的標準,但是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只能是自己,從來都不是我們的復制品,不可能成為我們心中的完美孩子。
當我們心情不好時,恰巧孩子也出了問題,吼叫就在所難免。但是父母應該明白,當自己心情不好時,不應該讓孩子成為負面情緒的出口。嘗試接納不完美的孩子,嘗試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是最佳的選擇。
父母如何才能避免把情緒撒在孩子身上呢?
1、進門前,丟掉自己工作的身份,全心全意做一個母親。盡管這很難,意識到自己的負面情緒,是避免吼叫的第一步。
2、把吼叫變成陳述。當孩子犯錯后, 我們不妨敘述一下這個錯誤的前因后果,在敘述過程中,讓情緒平靜下來。
3、找到自己情緒宣泄的方式,可以是跑步、做家務、唱歌等等,等我們情緒恢復后,再去處理孩子的問題。
3、冷靜30秒
父母知道自己情緒低落,又不得不處理孩子的事情時,我們不妨對孩子說:”媽媽現在心情不好,可能會吼叫、打罵你。我不想讓你難過,所以過一會,我們再溝通這件事。”
最后,我想告訴父母,吼叫可能會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低聲細語也能把道理講明白,同時孩子感受到的還有愛、自信和力量,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