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慢慢長大,似乎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了,剛生出來的時候非常可愛,慢慢的長大似乎變得越來越可愛,讓他做點什么事情都乖乖的去做,而且小小的肉肉的,讓人看著就賞心悅目,但隨著年齡慢慢變大,似乎很多小孩都變得越來越叛逆了,只是什么事情都不跟你講,有時候連你跟他搭話都不應你,一提到他的缺點,甚至還給你擺臉色看,但父母都是為了孩子好,一個孩子怎么就變成這個樣子了呢?但這種現狀呈在于相當多家庭中,這也就是父母的權威感慢慢的在孩子心中弱化了。
那么權威感到底是一個什么東西,他會怎么樣發展呢?
社會上有兩大非常重要的人際關系,一類是親密關系,一類就是權威與領導關系,孩子小時候對權威與領導關系的認知,直接影響到了以后進入社會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皮亞杰教授曾經說過,在兒童的道德發展階段里面,5歲到8歲這個階段是權威階段,也就是說這個年齡段的小孩已經開始學會去遵守一些規定,遵守權威的規范,這個時候他們會覺得人們制定出來的規則是不能改變的。
12~14歲的時候是可逆性階段,這個時候他們覺得人們制定出來的規則可以改變,只是大家共同約定這樣子做罷了,如果大家都同意,那么這個規則就完全可以改變,所以這個時候,不只是遵守父母提出來的規定,他們會同樣去要求父母遵守他們自己提出來的規定,而不是只許州官放火的狀態,這時候也是孩子的尊重平等關系意識的階段。
那么權威感為什么會不同程度的消失?
在孩子有了平等的意識之后,權威感的消失實際上是正常現象,不管孩子的父母多么有能耐,他們的權威感仍然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而喪失,但如果喪失超出了一定的限度,那也是不正常的。
就打游戲這個問題來講吧,這是許多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不是說不打游戲,孩子的成績就能夠有很大提升,也不是說打游戲的孩子成績就一定差,當然也有那種學霸,但在游戲中也能夠打到王者的,所以父母有時候說出的話,做出的事對孩子都是有影響的。
雖然可能家長們覺得并不在意,但在孩子的心中已經落下了一個影子,如果說只是一味的暴力勸退孩子,不去打手機游戲或者電腦游戲的話,肯定會給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如果可以適當的參與進來,比如說問孩子,這個游戲要怎么打才能像你打的那么厲害,稍微虛心一點請教的話,那么也可以跟孩子有更多可以聊的東西,現在幾乎隔個15年就完全變了一個世界,所以家長跟孩子之間的代溝還是比較深的,要是沒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確實孩子有時候根本不想跟父母溝通,因為說也說不通,說也說不清楚。
身邊就有一個朋友,他跟他女兒的關系非常好,他女兒現在已經大學了,在做很多決定的時候仍然還會來征求他的意見,在很多時候都會尊重他的想法,而這又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實他在小的時候就非常尊重他姑娘的一些做事方法,雖然這個小孩也愛玩耍,也愛打游戲,但他從來都沒有暴力的阻止過,而是參與進去跟她一起玩,然后在適當的時候指點一下是不是該寫作業啦?女兒現在上大學了,又學到了很多他不懂的東西,但是他都非常努力的去學習,不是刻意的去跟她有什么生活上的交集,只是一直在學習的狀態,不會讓女兒覺得跟他完全沒有共同語言。而當孩子發現自己想要了解的一些東西,家長都知道的時候,便會去跟家長聊了,那么家長始終都可以保持一種權威感。
父母要怎么做才能夠適當阻止權威感的喪失?
孩子對于權威感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認識,運用好幾個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權威定向,在小的時候孩子無法跟家長去理論,一般都是家長說什么就是什么,這個時候因為孩子非常害怕家長,所以家長就擁有一種權威定向。
之前去銀行取錢的時候看來一個小胖墩,媽媽取了錢之后,小胖墩說自己想吃門口那個冰糖葫蘆,媽媽說我沒錢,你有錢的話你自己去買吧,小胖墩說你剛剛不是取了錢嗎?媽媽兩眼一瞪,小胖墩動了動嘴沒有再說話,但是在媽媽取錢的時候小胖墩一直在盯著冰糖葫蘆,是真的非常渴望了,這時候他知道他就算再想買媽媽不出錢也沒辦法,所以就放棄了,走的時候看小胖墩都快哭了。
知識定向就是說家長懂的的東西是他們想要知道的東西,這個層次就比較高了,這是從心理上尊重家長。
比如說現在很多父母自以為對孩子提的建議是非常適合孩子的,但他們不知道現在的社會發生了巨變,曾經以為的一些黃金行業,現在都是非常明顯的在走下坡路了,但他們卻還是固執的想讓孩子從事自己認為非常優秀的行業,而如果孩子表現出拒絕不愿意的狀態,那么家長就認為孩子這是有逆反心理了,甚至會產生非常郁悶的心情,還會跟鄰居們朋友們東說西說,但在孩子看來這只是父母現在的知識已經跟不上時代了,所以他們也是為了他們的人生負責,這就是父母跟孩子的認知之間的偏差,父母的認知若是真正的脫離了這個時代,確實不能夠給孩子很好的指導,也就失去了在這個方面的權威感。
身份定向,這是出于孝順的目的,畢竟父母之命所以是不可違背的,有這種想法的孩子自然也是比較聽話。
像長大之后的孩子,許多還是都不太愿意逢年過節的回家,當然本質的不想回家是占少數的,主要是父母的啰嗦、以及催婚什么的,這種現象到了現在也還是很嚴重,再加上很多父母也不愿意去學習,他們的思想觀念都還停留在他們那個年代,對你做的很多事情都看不順眼,但是辛苦的回到家招來的卻是不開心的局面,久而久之很多人當然是不想回家,但畢竟父母養了我們這么久,所以迫于父母之命當然是需要回家看看的,只是每次都不太開心罷了,而有的不太孝順的孩子,可能就真的不回家了。
行為定向跟權威定向差不多,就是孩子小時候,對家長還是有一種害怕的想法。
也就是說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的權威感來源是來自于孩子的害怕,但當他們稍微長大一點的時候,想要樹立權威感,就需要有足夠的知識或者足夠的方法,讓孩子能夠心服口服,比如說他還在上學的時候,他做不出來的題目,而你能夠迎刃而解,并且給他講通講懂,比如說他出了社會的時候,他不知道怎么處理跟同事之間的關系,或者跟領導之間的關系,而你能夠教給他方法,讓他茅塞頓開,這樣子他便會非常崇拜你,這也就是家長的權威感。
真正合適的權威關系,并不是說所有規則全部都由家長來定,只是一種較為理性的關系,孩子可以選擇在一些方面遵守,一些方面堅持自己的觀點,這樣理性的一種狀態,也能夠讓家長跟孩子之間少了很多壁壘,真正的能夠成為朋友一般。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