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讓父母覺得很沒輒嗎?專家建議,孩子不聽話,家長應該要找出原因,并想想是否是自己的因素造成,并且調整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方式,才能在良好互動下教好孩子。
孩子聽話的前提:他聽得懂爸媽的話
學齡前孩子所謂的聽話,必須聽懂父母說的話,也要能懂父母說話的涵意,有些家長管教時會講反話,例如:“你再皮就試試看、再丟東西就試試看”,結果孩子因為不懂話中意思,就真的去試、去丟東西了,這時候媽媽就更火,而孩子也感到委屈,會問媽媽:“你不是要我試試看嗎?”所以要先清楚孩子聽不聽得懂。
究竟多大的小孩可以聽懂父母說話的涵意?所謂聽得懂不只是語言,也包括表情、語調等,一般出生9~10個月孩子已懂得察言觀色,甚至有孩子6、7個月就會。此階段或許言語上不是很懂,但是已經會看父母表情來做互動,知道爸媽是高興或生氣,親子互動多從這時候開始,而即便孩子已聽得懂簡單單字、語言,但是大腦神經理解力還不好,所以需要給時間做反應或理解,這也是家長要先了解的。
不同階段孩子,用不同方式引導
隨著孩子慢慢成長,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原本叫他來,他會乖乖扶著墻壁走過來,但是有一天卻叫不動,父母不能就此認定孩子不聽話,其實各階段的孩子在意的點不同,所以不同年齡的孩子,要用不同方式教導。例如本來單純叫他來他會過來,但大一點的孩子特別愛玩,就不能再用以前的命令,可以換一種方式說:“孩子過來爸爸這兒,這里有好玩的東西”,就能吸引孩子注意。
哪些狀況最讓父母受不了?
不聽話、愛頂嘴
孩子也是需要面子的,有些孩子是因為要找臺階下才會頂嘴,例如,媽媽在爸爸面前罵孩子、爸爸在外人面前罵孩子,讓他很沒面子,才會有頂撞情形。首先,父母應了解,孩子和自己小時候是有一段差距,以往孩子頂嘴的內容,家長可以反駁回去,但因為現在的小孩得到的刺激比以前更多,無論生活經驗或智商等,都比上一代來得多,反應也特別快,因此常讓父母不知如何應對。
學爸媽說話,甚至抓語病
除了會頂嘴、講謊話或故意調皮搗蛋,有些孩子甚至會模仿爸爸媽媽說話,例如,媽媽說:“你的蠟筆怎么沒收好?”孩子也跟著說:“你的蠟筆怎么沒收好?”孩子學父母講話或抓父母語病,也會讓家長感到很沒輒。
拿爸媽訂的規則回嗆
孩子也會拿爸媽所訂的規則回嗆,例如孩子哭鬧、發脾氣、大聲講話,爸媽會說:“我不是告訴過你不要大聲講話?”此時父母本身聲音一定要比平常大,孩子會反過來說:“你不是說不能大聲講話,你自己不是也一樣?”
揪出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規范太嚴格
規則訂好后,要觀察孩子能否真的做到。教導孩子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規則訂好,但是要觀察孩子是否真的能做到,適度超出能力范圍的規定能幫助孩子進步,但要記得不能超出太多。
例如:已經規定孩子把圖畫好就能吃顆糖,孩子知道爸媽是愛我的,所以沒完成也會給,讓父母很難做,建議規則一旦訂好就要執行,媽媽可當場把這顆糖果吃掉,如果孩子哭鬧,可以告訴他:“不要哭,把圖完成就能吃”,甚至完成后可以針對表現很棒的地方再多給一顆。孩子會建立一個觀念,只要聽話、順爸媽的意思,就可以得到獎賞。
還有一種狀況,如果已規定晚上九點要睡覺,但孩子想玩會拖延,這時候是可以給一點彈性,而此彈性并不在規則當中,所以要讓孩子知道這次的改變是爸媽給的恩惠。
老是用命令、恐嚇、威脅的方式對孩子
教導孩子過程如果只用命令、威脅方式,當孩子語言溝通能力更好時,會與父母對抗,所以不如采取利誘(不一定是用物質)方式,例如爸爸說:“小明把報紙拿給爸爸”,孩子可能會拒絕,同樣語詞,但是用不同態度而非命令式語氣,孩子會有不一樣的反應,例如:以溫柔語氣說:“小明幫爸爸把報紙拿過來”,孩子比較能接受。
此外,有時候威脅的方式反而會造成將來更多問題,例如媽媽告訴孩子:“你再不過來媽媽就不愛你了!”或“你再不聽話,我就把你送人!”剛開始孩子一定會害怕,但是大了就知道都是假的,所以孩子不會有什么反應。又如媽媽可能會說:“如果再不把書包收好,我就把你趕出去!”就算孩子不收,爸媽也不可能將他趕出去,而萬一真的把他趕出去,會發生什么后果就很難預料。
動不動就體罰、責罵
處罰是很多爸媽會用的方式,但是要了解處罰后可能產生的問題。此外,處罰是可以的,但是千萬不能變成體罰,在孩子的體力可接受范圍內是處罰,如果超出范圍、造成傷害,就算是體罰。例如學齡前孩子罰站,1分鐘之內是適當的,但是超過半小時就不恰當。
最重要其實要讓孩子知道為什么父母要給予處罰,而且過程中不要把情緒放進去,更不能只一味地責罵,例如:有些媽媽會在當下對孩子說:“看吧!你就是不聽話才會被罰站”,孩子會覺得自己已被限制還要被罵,往后比較容易有“凡事都怪別人”的個性,可能在學校經常會罵別人,進而影響同學之間的關系。
嚴格管教要看個別家庭狀況
像虎媽的嚴格方式并不是不好,但要知道虎媽不只有一個孩子,孩子有兄弟姐妹可以做情緒方面的宣泄,如果只有一個小孩,就不適合太嚴厲的方式管教,否則孩子大一點會抵抗、逃避,在學校會欺負同學、老師,高中可能就逃學、逃家。
那父母到底該怎么做呢?
孩子不聽話,父母試試這么做!
面對孩子所謂不聽話的各種狀況,爸爸媽媽會問,到底該怎么辦?其實很多時候并非孩子不聽話,而是父母本身需要思考,是否要用比較適當的溝通方式來與孩子做互動。
找到適合與孩子溝通的方式
如果我們把孩子不聽話定義為比較調皮、愛唱反調、不聽指令做該做的事,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首先應該想想有沒有其他表達或溝通的方式?而不是用自以為是的方法硬要孩子接受,尤其在工業化、社會化影響下,一定要找出適合的方法,至于要怎么找?就是盡量去嘗試,知道孩子在什么情況下,最愿意和爸爸媽媽玩,那就是可以和孩子溝通的方法。
像有位媽媽用手機設定一種專與孩子溝通的鈴聲,只要媽媽撥放這個鈴聲,就是提示孩子放下手邊游戲、注意媽媽。
爸媽不能只有規則,更重要是要有溝通,訂定大家可接受的規則,例如針對大班小朋友,可要求他們寫名字以學會負責,到小學已認得字,可以把規則寫在紙條,給爸媽簽名,也讓孩子清楚知道要遵守那些規則。
用獎勵方式教導
聽話就能得到獎勵的“行為改變技術”。很多爸爸媽媽會認為,我們以前不聽話都要被處罰,不是打就是罵,但是現在的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且將來要面對的挑戰和我們過去也不一樣,所以必須因材施教,不能用過去自己所受的方式來教他們,現在講求的是愛的教育。
建議父母嘗試用正面方式,讓孩子知道聽話可以得到什么好處?例如媽媽出門買了糖果回家給孩子,孩子一定很高興,此時可以請孩子做一件事,不一定是復雜的事,像是撿一張垃圾、和媽媽抱一下都可以,這些能幫孩子大腦建立一個觀念:“聽話就可以得到獎勵”,我們稱這種方式為“行為改變技術”,此技術可幫助孩子養成一個習慣,就是只要我聽話,就有好的回饋。
這些處理方式,爸媽要避免
情緒失控,無法冷靜
孩子不聽話,爸媽火冒三丈,這時一定要先察覺自己情緒,假如正在氣頭上,建議在確定孩子于安全狀況下,先和孩子隔離,背對孩子或先到旁邊做深呼吸,把自己情緒放下,想好之后回到孩子身邊,告訴孩子哪裡不對、哪裡要改變,而不是不停的責罵,否則孩子會認為,只要忍一下被罵完或打完就沒事。
孩子不聽,直接開罵
孩子不接受指令,玩玩具會亂丟,當零件不見了,孩子抱怨時,媽媽如果說:“不是告訴你不要亂丟嗎!”孩子認為玩具已經不見,還要被責罵,無法取暖的情況下可能會哭鬧,這時媽媽就更生氣。孩子不會喜歡媽媽說負面的話,假如一有問題就被罵,容易有預期心理,例如:打破杯子就知道媽媽會罵我,并且要我清理。
家長其實可換一個較正面的方式處理,當小朋友不小心打破杯子,可以說:“你怎么知道我要換杯子?”用不按牌理的方式對待,孩子會覺得很新鮮,會解除心防,這時再告訴他:“杯子碎片會割傷身體,你先后退,我們一起打掃地板”,記得千萬不要讓他只在旁邊看,一定要讓他參與,否則以后很容易再犯。
一有問題,爸媽總是吼不停
像孩子剛戒尿布,仍會有尿褲子情形,主要因為膀胱括約肌控制能力還不是很好,媽媽常會說:“不是告訴過你已經戒尿布了,為什么還會尿褲子?”媽媽可能會一直念叨,并且要孩子把褲子換掉,又因為要擦地板,所以叫孩子走開,孩子就只能聽父母說教而無法成長,將來到學校可能不敢去尿尿,經常憋尿,進而影響專注力。
建議可以讓孩子自己換褲子,再給他一條抹布,一起擦地板,要讓他參與,慢慢再教他擦干凈,孩子覺得尿褲子之后要自己脫褲子還要擦地板,覺得很累,以后想尿時就會提醒自己。
從孩子的反應覺察教養方式
家長要給孩子多一點社會經驗
管教過程可觀察孩子的反應,雖然爸媽都是為孩子好,但孩子一開始可能不接受,例如孩子晚睡,第二天上學遲到,被老師點名或被同學笑,爸媽可以規定8點半一定要進房間,第一天孩子會鬧脾氣,但第二天沒遲到,晚上就可以問孩子:“今年早上起床是不是精神很好?因為早上早起,精神好,在學校就玩得特別開心”,用這種方式就能好好引導孩子。
還有一些細節必須要注意,例如孩子看到爸爸手機就拿過來,爸爸會糾正:“要說爸爸手機借我”,當他在學校看到同學的東西,會跟同學說一聲就拿走,他認為這是理所當然,但缺忽略了一點,就是沒有征求同學答應,所以家長要給孩子多一點社會經驗,否則到幼兒園接觸團體生活,會有許多問題。
與長輩的管教不同調,先溝通
另外讓父母很頭痛的就是三代同堂容易有“教育不同調”問題,小朋友如果玩到12點,媽媽要他睡覺卻叫不動,自己會出面說:“玩具不用收,馬上睡覺”,不能等他收玩具,否則會拖更晚,等第二天再由孩子自己收。奶奶會說:“沒關系,再玩5分鐘”,兒子很快便學起來,往后常說:“奶奶說可以再多5分鐘”。
類似問題必須大人一起溝通,爸媽要尊重長輩想法,但也要讓長輩了解自己的用心。
尋求資源協助
在少子化社會下,最好不要只有自己帶孩子,建議和有差不多年紀孩子的同事一起外出活動,互相交流帶小朋友,讓自己放松一下,同時交換育兒經驗,也讓小朋友彼此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