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都會抱怨孩子不聽話,尤其是天氣冷的時候,孩子上學老磨蹭。
本來媽媽們已經叫了很多次讓孩子起床,但是過了十幾分鐘孩子依舊在床上賴著,非得跑進去說一通才起,起床后還慢慢悠悠得不著急。
這時候家長就火了,可能就開始催孩子:“怎么還這么慢,要遲到了呀!能不能不磨蹭?”這樣的對話方式,可能只會換來孩子依舊很慢的速度,和對父母催促的不屑一顧。這樣就會導致孩子,孩子越來越不喜歡跟父母交流,而且可能變得叛逆。
沒有一個孩子生來就喜歡跟父母反著來,如果你的孩子不聽話就要好好想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其實孩子之所以不聽話,很可能是父母說話方式不對,導致孩子聽不進去。家長可以換個說法來和孩子溝通,效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
孩子為什么不聽話,主要和父母的這幾種說話方式有關
喜歡翻舊賬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會揪出以前的事情講給孩子聽。比如孩子如果這次忘關水龍頭,家長可能會大發雷霆:“跟你講過很多次,用完要關水龍頭,昨天就沒關,為什么老記不?。俊?/p>
這樣的批評方式讓孩子覺得自己在父母心中,已經形成了不喜歡關水龍頭的形象。因此以后也可能不會太留心關水龍頭的事情。
從負面認識孩子,會讓孩子也對自己有負面的認識。如果父母可以從正向角度教育,孩子其實更好接受,也將更容易做出改變。
比如這樣說:媽媽看到家里廚房水龍頭沒關,寶寶你是不是忘了呢,去把水龍頭關掉吧。
喜歡直接制止孩子的某些行為
某些孩子可能會在墻上畫畫,甚至喜歡拆物件,家長通常在看到后會直接制止說:“下次不要在墻上畫了,你看看好好的墻都被搞成什么樣了!下次再畫我就要動手了哦?!?/p>
孩子聽到后通常會很失望很難過,其實孩子喜歡畫畫和拆東西并不是什么壞事情。
家長可以試著找到合適的地方給孩子畫畫,或者買一些適合拆了再組裝的小玩具。
家長還可以這樣告訴孩子:“你畫得真漂亮,但媽媽覺得畫在墻上我們沒法帶走,或者擺到自己喜歡的地方。畫紙才是最好的畫畫地方,我們畫到紙上吧!”
喜歡命令孩子
很多孩子因為不喜歡或者不了解一些東西,就會對一些事情表現出拒絕態度。父母經常在遇到這樣的情況下會暴怒,不會給孩子選擇權轉而變為命令口吻。
比如很多孩子不想去上興趣班,父母可能就會生拉硬拽地帶孩子去。孩子不僅心不甘情不愿地去,還會覺得父母老逼自己。
父母其實可以和孩子先進行溝通,找到孩子的興趣點,通過給出選擇讓孩子對即將做的事情有了參與感。
對待孩子的要求第一反應就是拒絕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一個困惑,孩子明明已經有這種類型的玩具,但看到一模一樣的東西還是想買。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拒絕,直接告訴孩子他已經有相同的了。
實際上,通過轉移注意力到孩子更感興趣的事情上,孩子可能更好接受。
比如可以跟孩子講:“寶寶,媽媽看到家里已經有一個了,媽媽覺得我們可以把玩具錢省下來去游樂場玩。因為媽媽聽同事說游樂場有好多好玩的項目呢?!?/p>
對待孩子簡單粗暴
有些孩子著急了可能會打父母,這樣的做法可能是因為父母平時就這樣對孩子,或者是孩子在一些地方看到這樣的行為可以解決問題,于是也學會通過暴力的方式解決。
家長在遇到這樣的情況后,通常會很生氣地教訓孩子,可能大多數人第一反應是:“你再打一下試試,有你好看的!”結果,孩子依舊改不了打人的習慣。
其實,父母可以嘗試這樣和孩子溝通,比如可以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你這樣打媽媽,媽媽很難過很生氣,媽媽很疼。如果媽媽這樣打你你是不是也很不開心呢?”
這樣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他們也才能更容易換位思考。
如果父母想讓孩子改掉打人的習慣,就要從自身做起,遠離暴力。
而且可以通過一些真實反面案例,讓孩子意識到這樣做的壞處。
而不是在孩子這樣對父母的時候,父母也以這樣的簡單粗暴方式對待孩子。
不懂得和和孩子分享感受
許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通常會以比較有威嚴或者居高臨下的態度對待孩子,而且家長也不愿意把自己的軟肋暴露在孩子面前。
但孩子也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員,家長如果想要孩子和自己分享心情,家長就要首先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
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和自己一樣是有情緒的人。當孩子一直光顧玩而不安靜睡覺的話,父母大多會說:“不要給我吵了,煩死了,趕緊上床睡覺!”
但其實家長可以這么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今天工作了很久,現在全身都很不舒服,希望可以早早睡覺。寶貝可以早點睡覺么?這樣爸爸媽媽也能安心睡著了?!?/p>
一張嘴就直接要求孩子
如果孩子很難做一些事的話,父母可以找到讓孩子感到快樂的方式進行勸解。
比如家長在喂孩子飯的時候,如果孩子不愿意張嘴,家長經常會直接說:“快張嘴?!?/p>
但其實可以這樣和孩子說:“媽媽開著汽車來了哦,嘀嘀嘀,前方要通行哦。”
相比直接讓孩子張嘴吃,這種帶有幽默性的說話方式,是不是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呢。
而且家長的幽默感也容易影響到孩子,孩子成為有幽默感的人也能更受歡迎。
總是敷衍孩子
孩子對外界的認知較少,而且想象力比較豐富,因此可能頭腦中會有許多奇奇怪怪的問題。
如果家長在比較忙的時候遇到孩子提問,通常會直接來一句:“媽媽現在很忙,一會兒再跟你說啊?!?/strong>
這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重視,父母對自己的問題并不在乎。以后再遇到問題,孩子第一時間可能也不會想到和父母交流,因為覺得可能會同樣受到父母的忽視。
要知道即使年紀再小,孩子都會感受到父母對待自己,到底是認真還是敷衍的態度。
不尊重孩子
有時候孩子想一個人呆著,不愿意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父母看到孩子這樣的情況,通常會比較著急,可能有的父母會直接問孩子:“你有什么不能和爸爸媽媽講的呢?你到底為什么不高興啊?”甚至會一直追問孩子,弄得孩子和父母都不開心。
其實,孩子們有自己的人際交往和世界,可能需要一個人安靜的時間。在學校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后,回家又受到父母的不理解,就更難恢復好心情了。溝通方式不對的話,甚至會對父母也產生厭煩情緒。
因此父母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關心他們,通過換位思考了解到孩子的心情后,找到適合的方式去詢問孩子。
而不是以生硬的口吻要求孩子告訴自己,比如可以這樣和孩子說:“爸爸媽媽看你心情不太好,你是不是遇到什么不開心的事了?可以跟爸爸媽媽說一下嗎?或許我們可以幫到你。”
做不到共情
共情的基礎就是換位思考。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不同,父母可能無法準確地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
如果過度強加自己想法在孩子身上,就容易讓孩子感覺到壓力,甚至可能會讓他們覺得自己處于孤立無援的困境中。
比如有時候家里來客人,可能會有小朋友喜歡自家玩具。很多父母為了面子,就直接未經過孩子的同意,就把玩具送給了其他小朋友。
很多父母覺得就一個玩具無所謂,但其實孩子也是有自己想法的。可能這一個玩具是陪伴孩子的朋友,孩子珍貴的回憶里有它的參與。
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很多育兒困擾就會得到解決。父母如果實在不清楚如何做到共情,可以從想想自己小時候的事情,小時候自己不愿意如何被對待,孩子也很可能如此。
結語
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終身學習。想要孩子聽話,家長就要學會如何說話。
因為有效的溝通方式,就是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然后家長融入自己的想法。通過引導孩子,讓孩子潛移默化形成習慣。
如果孩子不聽話,家長首先要反省自己的育兒方式是不是存在問題。家長學會換位思考,才能更高效地與孩子溝通。
未來要遇到的問題還有很多,想要和孩子建立健康的親子關系,家長就要先多了解和陪伴孩子。
因為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和性格,個性的差異化也需要家長靈活運用教育方法。
家長學會說話,孩子就更快樂,親子關系也才能更健康。而所有的交流基礎,都在于平等。即使家長無法都與孩子做朋友。平等的交流也不能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