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情,費時費力。但是,有的時候家長管教孩子,已經(jīng)很用心了,孩子卻越來越不聽話,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朋友家的孩子,今年三歲,正是對周圍世界充滿探索欲的時候。所以,朋友管教起來,也是格外費心的。比如,對孩子下一些禁止的命令,某些地方不能去、某些事情不能做等等,但是孩子越管越不聽話。像春節(jié)期間,朋友購置了一批食材在廚房,因為擔心孩子亂摸、亂碰,所以告訴孩子遠離廚房。可是,孩子偏偏不聽,有一天趁著朋友出門丟垃圾,跑到廚房亂扔一通,氣得朋友頭疼……
你越管,孩子越不聽話,危害大
做家長真的很不容易,既要操持家務,又要工作養(yǎng)家,還要頂著壓力帶娃。可是,你對娃進行苦口婆心的教育,他一點聽不進去,還變本加厲地胡鬧,越管他越不聽話。
孩子不服管教,你說無數(shù)遍,他錯誤還是照犯。這種情況頻繁出現(xiàn),一來浪費了家長的時間,損耗了家長的精力,讓家長的情緒變得暴躁、易怒;二來,對孩子來說,他拒絕父母的教育,也容易走彎路,或者受到傷害,非常的不劃算。
什么原因讓孩子不服管教,不讓干偏干?
說來奇怪,孩子小小年紀,生活閱歷缺乏,對“無所不知”的家長,應該言聽計從才是。可是,為什么他們硬著頭皮,非要跟家長對著干呢?
①受“禁果效應”影響,家長越禁止,對孩子越有吸引力
家長用經(jīng)驗告訴孩子,某件事情不能做,是好心好意地提醒孩子,有危險或者沒有價值,希望孩子少走彎路。但是,有一個有趣的效應,就是“禁果效應”,被禁止的東西,因為不確定性、未知性,反而充滿誘惑力,刺激人“想要”。
比如,家長告訴孩子“廚房不能進”,可能孩子原本也沒想要進廚房,但是因為家長的提醒,他就想要進去看看,究竟有什么,好不好玩。所以,家長越管教,孩子越要干,非常不聽話。
②家長錯誤的教育方式,引起孩子的叛逆情緒
隨著孩子長大,在面對很多事情的時候,他都有自己的主意。家長需要做的就是,根據(jù)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正確地教育孩子。但是,有的家長是急脾氣,或者小看孩子,教育孩子時,是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引起孩子的叛逆情緒,越管教,他越不聽話。
之前,我看了一期韓國的親子綜藝節(jié)目,里面的一位爸爸在倆孩子打架的時候,不由分說地偏袒妹妹,委屈了姐姐,結(jié)果引起姐姐的叛逆情緒,讓事情變得更糟糕。直到媽媽加入后,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耐心地教育孩子,倆孩子才乖乖聽話,恢復平靜。
③家長的管教沒有原則和底線,對孩子缺乏震懾力
家長管教孩子,不能口頭上輕飄飄地說兩句就行了,還要對孩子設立原則和底線。比如,河邊危險,不能離得太近。家長不光要說,還要設立原則和底線,如果孩子觸犯了,要接受什么懲罰,最好對孩子起到震懾的作用。否則,孩子可能不會認為這件事情有多危險,做了以后有啥問題,家長的管教就失效了。
管教孩子,孩子也能乖乖聽話的方法
孩子不服管教,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家長的教育方式出現(xiàn)了問題。所以,家長不要一味責怪孩子,最好反思、總結(jié)方法,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①尊重孩子的感受,戒掉情緒化管理。家長管教孩子,要注意孩子的感受,用冷靜的態(tài)度,給孩子講道理,小心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緒。家長好好跟孩子溝通,孩子聽得下去,家長的管教就成功了一大半。
②給孩子樹立規(guī)矩,制定好獎懲措施。管教孩子,光靠嘴巴也是不行的,還要設立好規(guī)矩。比如,有些事情家長說不能做,一旦孩子做了,就要接受懲罰,孩子在違背家長的要求前,也會反復思量,自己觸犯底線的代價。
③少用禁止性的負面語言,給孩子積極的教育。有的時候,你說“不要”,強調(diào)了負面結(jié)果,可能推動孩子去做。所以,建議家長少使用禁止性的語言。比如,“不讓孩子去廚房玩”,可以用“多在客廳玩”代替,給孩子積極的感受。
【話題討論:你家孩子聽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