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3歲,特別調皮,行為有點莽撞。小傷不斷,和小朋友玩也不知道怎么保護自己,有時候他只是動作大一點,卻反而被別的小朋友弄受傷,也不告訴老師,我們在家事后才發現。我們經常跟他說“安全第一”,但還是覺得他缺乏“安全意識”,我們要怎么教他呢?
“安全意識”更多反應的是孩子的“認知”。包括:知道什么是危險的,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以做,并且對危險有一定的敏銳度。
“安全意識”屬于兒童八大領域中的一部分,也是金寶貝兒童成長測評的內容之一。金寶貝的指導師會在測評的過程中觀察孩子在當前的月齡段,是否有與之相匹配的安全意識。
[八大領域] 包括:學習能力與自我調節能力、社交與情感發展能力、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簡單英語理解與表達能力、數學思維與自然認知能力、運動能力與安全意識、對經歷認知與環境適應的能力、視覺藝術與表現能力。
比如,L1(0-6m)的寶寶是否對不愉快的刺激或事件作出反應?L3(10-16m)的寶寶是否會尋找熟悉的大人來保證自己的安全?L6(28-36m)的寶寶是否會在家長的提醒下,注意自己的行為安全?不同月齡段的測評維度不同。指導師在測評后會分析原因,定制學習成長方案,幫助寶寶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識。
在日常生活中,
有哪些安全觀念必須傳達給孩子?
父母又可以如何做呢?
01
安全第一
比如,孩子很有可能會因為好奇好玩,而在商場里瘋跑亂竄。這個時候,告訴孩子“可以玩可以逛,但安全第一,要讓媽媽能看見你,你也看得見媽媽。”這時候,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不只是“不能亂跑”的禁令,而是“和跑著玩高興相比,安全更重要”,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去玩。這種表述方式,就是在傳達“安全第一”。這樣孩子就漸漸具備了“安全第一”的意識。
02
預防為主
比如,孩子玩平衡車的時候會需要戴安全護具(頭盔、護膝、護肘等),我們是否有些時候會因為怕麻煩,而不再堅持每次都給孩子戴護具?公園劃船時,明明有兒童用的安全背心,卻沒有給孩子穿,或給孩子穿了,自己卻沒有穿?
還有哪些時候,我們忽略了“言傳身教”的作用,存在著一些僥幸心理,沒有堅持采取一些“預防為主”的安全措施?是的,大人的“言傳身教”,做好示范,就是在給孩子傳達“預防為主”的安全意識。
03
遵守規則
比如:“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規則;人多的公共場合,不能亂跑;電梯里不能用力大跳;乘坐扶手電梯時要抓好扶手或牽著大人的手;小孩不可以獨自、隨便玩火等。風險雖然不能絕對避免,但“遵守規則”是我們可控的部分,告訴孩子“遵守規則,做好你需要做的。”
04
自我保護
多提問,啟發孩子思考自我保護的方法,比如:“如果有小朋友跑來跑去差點要撞到你了,你可以怎么保護自己?”(跑開,保持一定距離等);“如果有小朋友在你耳邊大聲尖叫,你要怎么保護你自己?”(捂住自己的耳朵等)……
孩子雖然不一定能夠回答出來這些問題,但家長如果養成這樣問問題的習慣,孩子才會每次從“自己可以如何保護自己的角度”去思考,時間久了,這種先想想自己怎么保護自己的意識就會被加強。
05
尋求幫助
除了告訴孩子在學校可以請老師幫助,在商場可以找工作人員等,還可以在平時,多問孩子:“你需要幫助嗎?”;“你想要爸爸幫你,還是媽媽?”多讓孩子自己思考一下,練習主動請求的意識。
以上這5個觀念,都需要父母有意識地去傳達給孩子。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只會告訴孩子什么不可以、哪里危險,而沒有用這些“簡單易記”的詞語來提煉概括。以上這5個觀念是高度濃縮的,更容易被孩子記住,也更容易內化為自己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