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家長在交流育兒經驗的時候會說:“這孩子怎么這樣,不讓做什么偏偏做什么,下雨天非要往外跑,大雪天想要吃雪糕,站在高高的臺階上就往下跳,每天都看的人心驚膽戰”。家長們應該都很關心怎么制止他們,但是家長需要做的不是制止,需要做的是下面幾點。
多做繪本閱讀
對孩子的教育,首先理論知識要到位,但是又不能干巴巴的只講道理,繪本閱讀這個重要的教育工具就派上用場了。家長可以通過上面的各種故事形式展開教育,同時可以進行角色扮演的游戲以加強對故事的理解,達到教育的目的。比如進行模擬危險逃生演練,在一處有小火苗的地方,放置一些易燃物,在小朋友好奇進去玩耍的時候,突然引燃周圍物品,并指導他如何逃生。
堅持地位平等
孩子與父母最好的關系就是平等的交朋友,這樣孩子有什么想做的才會愿意跟家長溝通,能及時發現一些危險信號,這樣可以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打消他的危險念頭。假如父母一直以權威的長輩自居,不容許孩子說、做任何不合時宜的動作,那么孩子有任何想法也不會跟家長溝通,因為他知道結果只有一個。所以父母與孩子持平等地位,才會更大可能的扼殺掉潛在的危險。
主動釋放危險
大多情況下,孩子并不是因為叛逆才做危險的事情,而僅僅是因為好奇。家長在有過生活經歷后知道那些事情危險,所以禁止孩子去觸碰,有調查顯示家長管的越嚴格孩子發生危險的概率就越大,因為他總要在家長不在場的時候做出嘗試。比如不讓他觸碰電器類的東西,他就找個家長不在家的時候偷偷嘗試,這是非常危險的。所以家長應該在他表現出對電器好奇的時候,就讓他嘗試小電流電器放電的感覺,然后給他展示電流足夠大的時候會怎樣。主動釋放危險才能讓孩子有邊界感。
做好日常引導
日常的引導非常重要,但是家長不要只有一些干巴巴的說教。可以通過生活場景引出對孩子的教育,達到釋放危險建立邊界感的目的。就像在公園玩耍的時候,看到別的小朋友在玩秋千,就可以跟他一起討論蕩秋千多大的力度和幅度就會飛出去,這樣會讓他心里有個譜,可以帶他當場試驗。他下次再玩就知道安全范圍了。
爸爸媽媽們知道怎么更好地保護小朋友了吧,相信小朋友在你們的陪伴下會茁壯成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