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案例——
某幼兒園的園長約我去看看一名五歲的男孩。園長告訴我說,這個孩子在幼兒園經常(一天當中三到五次)產生叛逆情緒,具體表現(xiàn)為老師讓孩子坐好的時候他卻打老師或者直接跑開;讓他搬椅子他卻裝作沒有聽見;吃飯的時候老師讓收拾自己的碗筷,他直接就扔了;還有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相處總是挑起矛盾,自己要的東西一定不給別人,否則就動手……而孩子的媽媽說,自己學過一些育兒的知識,也看過這方面的書籍,覺得孩子就是要散養(yǎng),于是在家都順著孩子,一般也不怎么管,到現(xiàn)在覺得也管不了住了,不知道該怎么辦;爸爸卻只是簡單粗暴地用打罵來教訓孩子,說男孩就是要打才行。
解析……
1、我先約談了孩子的父母并了解孩子3歲前后的成長經歷。3歲前可以知道孩子的行為模仿對象是誰;3歲后,可以知道孩子的行為習慣是怎樣的,同時,還可以了解父母分別在這兩個階段都做了怎樣的互動。這對于接下來孩子的引導會是重要的參考依據(jù)。
2、給孩子的父母普及兒童4-5歲敏感期的知識及注意事項,并輔導了“家庭活動日”“家庭會議”“親子時光”三項心理技術,具體執(zhí)行由父親帶動,母親配合執(zhí)行,不用固定時間和場地,以做游戲的方式和孩子互動。
3、與主班老師分析孩子的幼兒園日常行為規(guī)律,并根據(jù)實際情況給孩子提供“獨處空間”,目的是讓孩子在固定的空間里與自己相處并開始了解自己的需要。
4、本次輔導階段與父母共同商討為十次,每周一次,在幼兒園進行。輔導目標是幫助孩子面對沖突事件時可以平靜地用言語表達自己的需要。雖然商討的是十次,但實際情況只輔導了九次就達到了輔導目標,而且經過主班老師和母親的反饋,輔導結束后的一個月孩子大部分的時候都會用平靜的態(tài)度來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想法,而且也開始和小朋友分享玩具了。
5、爸爸的改變最明顯,從輔導的過程中,爸爸學會如何“慢聲細語”地和兒子溝通,從而也改善了夫妻的溝通模式,對于一個不善言辭的男人來說,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改變!
總結:
1、孩子3歲以前的行為模式與父母有直接關系,兒子以父親(或周圍男性)為模仿對象,女兒以母親(或周圍的女性)為模仿對象。
2、父母想要學習如何教育孩子,本人建議從了解孩子的敏感期開始,其實,這就好比是一本孩子的說明書,即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發(fā)生任何“異常行為”,因為提前了解了孩子的模式,所以父母也會比較平靜地處理好,這也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的基礎。
3、相信和堅持最重要。第六次輔導過程中,爸爸覺得效果不明顯,自己想退出輔導。我尊重他的決定,于是建議他把前五次的輔導作業(yè)做一個總結。但第七次輔導時父親還是參加了,他告訴我,在總結的過程中,回想一家人這一個多月的變化,覺得這樣放棄太不負責任了,也給孩子造成“半途而廢”的影響,重要的是自己覺得其實教育孩子也沒那么難,是自己太心急了,這也和他的性格和工作有關系,所以,他決定還是堅持到底看看,最終看到了自己相信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