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揖讓而升:揖,拱手作揖,一種禮節。
釋義:
孔子說:君子沒有什么可與人爭的,如果一定要說有,那就像射禮!比賽時,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后上場,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來喝酒,這樣的競爭,也是君子之爭。”
在古時候,射禮分為大射、賓射、燕射和鄉射。大射之禮是天子或諸侯在選舉參加祭祀的人而舉行的,賓射之禮天子接見諸侯而舉行的,燕射之禮是與賓客宴飲而舉行的,鄉射之禮是在州里學校所舉行的。射禮作為選拔人才或宴樂禮儀的機制,在比試的時候,要互相作揖謙讓,在比賽的時候,必定會有勝負,如果輸了就退下來取觶自飲。比試和緩,勝負從容,不恃才傲物,也不爭強斗勝,進退之間,顯現的是禮儀之邦、君子之道,從生活方式到政治教化,體現的是這樣高級而豐富的文化。
為什么要用射禮象征君子之爭呢?在《禮記·射義》上記載:“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志正,外體直,然后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在射箭的時候,要想射中靶子,必須內心平靜,穩定身體,瞄準靶心,這樣才有可能射中,如果射不中,那一定是自身出了問題,反過來思考自己哪里做的不對。“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除了射箭,我們做什么事不是這樣呢?對于人生也是如此,凡是不能自得的,皆不值得擁有。人得先有自己,才能去擁有世界。即便擁有了世界,但是卻不曾擁有自己,那世界放在哪里,和自己又有什么關系呢。
孔子在這里用射禮來象征君子之爭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一般人之爭是氣血之爭,功利之爭,一己之爭;而君子之爭與此不同,天下有是非公義,人心有正道得失,君子務實循義,修之于己,爭的是人心正道,爭的是天下公義。“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后發。”德喻于心,道守其正,執守家國正道而正人心風俗,這樣的事,除了君子又有誰能去做呢?
現代人,對儒家的誤解比較深,認為儒家從思想上限制了人們,對君子一詞也有很深的誤解,但是事實上,儒家所說的君子并非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唯唯諾諾、弱不經風,在某些事情上,君子會站在所有人的前面,發出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