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文化是博大精深,讀音相同的字就有很多種,不同的字有時候表達的意思也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跟同一個字組詞,意思就完全變了,接下來我們要說的這三個字,是很多小學的孩子們經常搞不清楚的,“的、地、得”。
這三個字不管是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還是孩子們寫句、造句時,用途也是最廣泛的,那如何區分這三個字呢?小編到網上給大家找到了一句口訣:“名詞前面是“白勺”,動詞跟著“土也”跑,形動后補“雙人”到,默記五遍腦開竅”。
- 名詞前面是“白勺”:定語的標志,一般用在賓語和主語前,一般起修飾和限制的作用。比如:寒冷的天氣,美麗的女子,我的書。天氣、女子、書都是名詞,所以前面一定是“的”;
- 動詞跟著“土也”跑:狀語的標志,一般用在動詞前。地一般是用來形容后面的行為或動詞。比如:開心地笑,慢慢地寫,認真地干活等,后面的“笑、寫、干活”等都是行為或動詞;
- 形動后補“雙人”到:補語的標志,一般用在謂語前。表示補充說明得后面的詞。如:玩得很開心,紅得發紫,愛得深沉。形容詞、動詞后面跟的一定是“得”,來補充說明后面的詞語;
了解了這三個字的用法,我們通過具體第三單元的測試卷,來具體講解:
一、第一、二、三大題考察了孩子們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拼音、生字生詞、還有多音字的考察,這些都是一年級孩子們必須要熟練掌握的內容。
值得說的是,kuai le這個詞語,我們會發現前一個音節是四聲,而后一個音節也是四聲,所以答案應該是“快樂”而不是“快了”,后一個詞語的le是輕聲不是四聲,這個小朋友要一定注意。
二、照樣子寫詞語,這次考察的特殊詞語類型是AABB式,我們也專門拿出一期為孩子們整理了不同詞語類型的實例,家長可以讓孩子們好好去背誦一些。
第五題兩個字組成一個新字,并不需要孩子們去組成,只需要知道給出兩個字組成的新字是上下結構、還是左右結構就完全解決了。
接下來的考察就用到了我們開頭講的“的、得、地”用法了,孩子們大多也在這個題目上出錯了。小公雞偷偷( )跟在小鴨子后面,也下了水。
我們看后面有“跟”這個字,一看就是動詞,根據“動詞跟著“土也”跑”,所以這里用土也“地”,并不是其它的;
三、第七題是古詩《贈汪倫》,要求孩子們背誦并默寫,孩子們完成的還是不錯的。
第八題考察孩子們生字的結構,我們知道漢字結構分為: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半包圍結構、全包圍結構、左中右結構、上中下結構,還有一種鑲嵌結構,如:坐、爽、夾、噩等;
第九大題閱讀理解題目,這里相對比較簡單,答案都可以在短文中找到。
四、看圖寫話。這里分了兩個部分,前一部分是看圖寫一句話,而且給出了例句,這里也用到了土也“地”,“我輕輕地把座位放到了地上”,因為后面跟著的是“放”這個動詞,雖然用“地”這個字;
接下來的看圖寫話,就讓小朋友發揮想象力了,什么時間、什么的地點、都有誰,他們在做什么?孩子們只需要一一回答問題,然后把它們寫成一段連貫的話就可以了。
關于“的、地、得”的用法你掌握了嗎?
專注孩子的教育問題,希望與孩子能夠共同成長,分享更多的育兒經驗及學習經驗,喜歡我們文章的朋友,一定記得點擊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