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 后漢書》記載:寔(shí)在鄉閭,平心率物其有爭訟,輒求判正,曉譬(pì)曲直,退無怨者。志乃嘆曰:\”寧為刑罪所加,不為陳君所短。“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陰見,乃起自整拂 ,呼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盜大驚,自投于地,稽顙(sǎng)歸罪。寔徐譬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當由貧困。”令遺絹二匹。自是一縣無復盜竊。
東漢名士陳寔,在鄉間以平和的心對待事物。百姓產生爭執時,陳寔判決公正,并告訴百姓是非曲直,百姓沒有埋怨。大家感嘆說:“寧愿被刑罰處治,也不愿被陳寔批評。”當時年成不好,百姓沒有收成,有小偷夜間進入陳寔家里,躲在房梁上。
陳寔發現了小偷,于是起來整頓衣服,讓子孫聚攏過來,正色訓誡他們說:“人不可以不自己努力。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壞的,(壞)習慣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養而形成,梁上君子就是這樣的人!”小偷大驚,從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誠懇認罪。陳寔開導他:“看你的長相,不像個壞人,應克制自己,返回正道。你這種行為應是由貧困所致。”于是最后還送了二匹絹給小偷。從此之后,全縣沒有再發生過盜竊事件。
陳寔(shí):東漢官員、名士,他以清高有德行,聞名于世,與鐘皓、荀淑、韓韶合稱為“潁川四長”。八十四歲卒于家中,致悼會葬者三萬余人,車數千乘,司空荀爽、太仆令韓融等披麻戴孝執子孫禮者以千計。
讀史明志,翻翻書,看點兒歷史~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