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邑考是周文王姬昌的嫡長子,而姬昌的嫡次子為周武王姬發,為何伯邑考的名字如此與眾不同呢?
其實伯邑考并不是其本名,伯邑考姓姬,名考,本名為“姬考”。但按照商周時期的風俗,人們一般不用本名稱呼貴族,而是用另外的名字來相稱。那么伯邑考這個名字是怎么來的?
“伯”:古人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長幼順序,姬考是嫡長子,所以在名字最前加一個伯字。之后古人有了取字的傳統,“伯仲叔季”就在字中體現了。比如司馬懿是老二,所以字仲達,他的哥哥司馬朗字伯達,三弟司馬孚字叔達。還有孫策字伯符,孫權字仲謀,孫翊字叔弼,孫匡字季佐,一看就知道長幼順序。
伯邑考劇照
“邑”:邑這個字在商周時期可以指封國和國都,代表著很高的權力。伯邑考是嫡長子,自然要繼承姬昌的爵位,所以在名字中加邑字。還有一種說法是伯邑考擔任的官職叫做“邑”,因當時“三朋而為里,五里而為邑,十邑而為都。”至于考就很好理解了,就是他的本名。所以伯邑考就可以理解為:姬昌的嫡長子,將來要繼承姬發的爵位,本名叫考。
不過史籍中從來沒有出現過“姬考”這個名字,只有伯邑考,所以人們一般也就把姬昌的嫡長子、周武王姬發的哥哥稱為伯邑考。
以上是最通俗的解釋,不過還有說法認為伯邑考并不是名字,而是謚號,而這就與伯邑考的悲慘經歷有關系了。
《逸周書》有這樣一條記載:“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維告殷罪,籥人造,王秉黃鉞,正國伯。”武王在伐紂前于宗廟中祭祀列祖列宗,其中“邑考”在“文王”之后。而文王包括之前的太王、太伯、王季、虞公都是西周先祖的謚號,所以與其并列的邑考也當屬謚號。
而“考”字,自有先考的意思,是祭奠先人的尊稱,所以邑考也很有可能是其姬發兄長的謚號,不是名字。雖然伯邑考是姬發的兄長,但長兄如父,而且伯邑考曾為太子,所以在祭祀之列也合情理。
不過伯邑考的死卻有些撲朔迷離。伯邑考年長姬發兩歲,但身為嫡長子的他卻在父親姬昌駕崩前去世了,其死因不明。關于伯邑考的死因,人們最熟悉的是他被妲己、商紂王害死,然后做成肉羹被他父親吃掉了。這個說法最早出自西晉皇甫謐的《帝王世紀》:
“囚文王,文王之長子曰伯邑考,質于殷,為紂御,紂烹為羹,賜文王,曰:‘圣人當不食其子羹’。文王食之。紂曰:‘誰謂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 ”
大意為紂王把姬昌囚禁在羑里,讓其長子伯邑考去朝歌作人質,為他駕車。后紂王殺掉了伯邑考,將他做成肉羹賜給了姬昌,還說圣人不會吃用自己兒子做的肉羹。雖然姬昌心知肚明,但為了活命還是將其吃掉了。紂王知道后說,誰說姬發是圣人啊,吃了自己兒子做成的肉羹都不知道。這種說法由于被《封神演義》采用,為世人熟知,但其實并不為信。
伯邑考劇照
還有一種說法是伯邑考是病逝的。直接原因是周文王將伯邑考的太子之位廢除,立姬發為太子,伯邑考被廢后不久病逝。這件事記載于《史記》中:
“同母兄弟十人,唯發、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及文王崩而發立,是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這里提到了伯邑考被廢的原因,就是他不如姬發和周公旦賢能,而且百官群臣都站在姬發這一邊,所以姬昌為了國家穩定只能選擇廢掉伯邑考,改立姬發。而伯邑考在姬昌駕崩前就去世了。
西漢董仲舒據此在《春秋繁露》中又有所改寫“伯邑考知群心貳,自引而退,順神明也。”說伯邑考自知群臣都舍棄自己站在弟弟姬發一邊,所以自行隱退,讓出太子之位,以順應神明意志。
無論是被父親廢掉還是自行讓出太子之位,都說明身為嫡長子的伯邑考在被立為太子之后經歷了一場殘酷的政治斗爭,最終由于“眾叛親離”敗給了自己的弟弟姬發,丟掉了太子之位,自己也不久郁郁而終。
不過繼位的周武王姬發在伐紂前為了凝聚人心,還是將廢太子排在了祭祀之列,并賜其謚號為邑考,以示尊重。但周武王滅商建立西周后大封兄弟群臣,卻沒有給伯邑考的后人分封“伯邑考,其后不知所封”這也體現出政治的殘酷性。
更慘的是伯邑考太子被廢的故事也被后世用于“廢長立幼”的正面典型案例。《后漢書霍光傳》曾言“周太王廢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雖廢長立少可也。”
綜上,或許是出于商周傳統,或許是由于為謚號,所以伯邑考和姬發雖然是親兄弟,但兩人在史籍中的名字卻如此不同。而伯邑考名字的背后也潛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政治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