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的成立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正當全國人民滿懷喜悅地投入重建家園的事業中時,朝鮮內戰爆發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迅速進行武裝干涉,兵鋒所向,直指鴨綠江邊。與此同時,美國還派遣第七艦隊開入臺灣海峽,阻撓中國統一大業。如何應對美帝大兵壓境,這是擺在新中國領導人面前的一大難題。
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不懼強權,知難而進,毅然決定抗美援朝,將美軍趕回到三八線以南,戳穿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并給美國以嚴重教訓??姑涝瘧馉幍膭倮岣吡酥袊嗣竦拿褡遄孕判暮兔褡遄院栏?,也極大地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
幾十年以后,對于中國為什么要抗美援朝,對這場戰爭的利弊得失如何評價,國內外的爭論從未停止,也是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無法回避的話題。回答這些問題,需要結合當時的歷史條件進行考察。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首批部隊跨過鴨綠江
據毛澤東秘書胡喬木回憶,在毛澤東身邊工作20多年,有兩件事是毛澤東很難下決心的。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軍入朝作戰,一件就是1946年我們準備同國民黨徹底決裂。
中央和毛澤東最初在出兵援朝問題上的顧慮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中美之間實力對比懸殊,中國參戰無必勝把握。以最能反映綜合國力的工農業總產值做比較,1950年美國是2800億美元,中國僅有100億美元。在軍事裝備方面,美國擁有包括原子彈在內的大量先進武器和現代化的后勤保障,中國基本上還處于小米加步槍的水平。一旦參戰極有可能惹禍上門,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的進程將被迫中斷。
二是中國自身也面臨許多問題和挑戰,急需中央集中力量加以解決。解放軍正在大西南追剿國民黨殘余武裝,西藏尚未解放,新解放區土地改革尚未啟動,城市資產階級不斷在經濟領域制造麻煩,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居臺灣后一直蠢蠢欲動,叫囂“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解決這些問題,迫切需要一個和平的外部環境。一旦中美之間爆發大規模戰爭,新政權有被顛覆的可能。
所有這些問題和挑戰,毛澤東都看到了,但沒有在困難面前畏首畏尾、躑躅不前。作為一名戰略家,毛澤東無疑比同時代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工人在加班生產支援抗美援朝
促使毛澤東下定決心出兵朝鮮的主要因素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維護中國領土主權完整和國家安全的需要。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美軍轟炸中國丹東等行為,是對中國領土和主權的直接侵犯,這是任何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都無法容忍的。
為了捍衛國家的核心利益,除了抗美援朝,中國別無選擇。退言之,即使中國忍辱負重,棄友鄰于不顧,任由美軍占領朝鮮,也無法換取自身的安全保障。
這是因為:一方面,中國政府關于國家核心利益的任何妥協和退讓,都會被侵略者看成是軟弱無能的表現,這只會進一步刺激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一部中國近代史已經反復證明了這一點。另一方面,在美蘇冷戰的大背景下,占領朝鮮只是美國圖謀實現其稱霸全球戰略的重要一步,遏制進而消滅整個社會主義陣營才是美國的最終目標。
唇亡齒寒,毛澤東深知,一旦美軍占領朝鮮,中國的國家安全將受到更大、更直接的威脅。有鑒于此,中國必須出兵援朝。
其次是解決新中國建設和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的需要。具有深邃歷史眼光的毛澤東對近代中國內憂外患的困境有著清醒認識。他確信帝國主義的侵略是近代中國一切不幸的總根源,只有通過抗美援朝,徹底打敗西方侵略勢力,新政權才能得到根本鞏固。
如果任由朝鮮淪陷,美國就有了一個從陸地進攻中國的戰略通道,東北重工業基地和首都北京都將置于美國轟炸機活動半徑之內,那時中國將永無寧日,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都無從談起。
被志愿軍俘虜的美軍官兵
因此,抗美援朝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選項,而是一個關系新中國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面對這場帝國主義強加給我們的戰爭,中國共產黨已經退無可退,只有迎難而上,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再次是履行中國的國際主義義務的需要。共產主義事業是一項國際性的運動,需要各國無產階級共同奮斗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了“工人無祖國”和“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兩大響亮口號。正如中國革命的勝利離不開蘇聯的支持和幫助一樣,朝鮮社會主義政權的鞏固也離不開包括中國在內的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支持和幫助。
尤其是近代以來,中朝兩國人民在共同反抗外敵入侵的斗爭中,同呼吸共命運,用鮮血凝成了友誼。包括金日成在內的成千上萬的朝鮮熱血青年都曾投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洪流中,不少人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毛澤東認為,當朝鮮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如果棄之不顧,即使從道義上講也說不過去。“別人處于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么說,心里也難過。”因此,出兵援朝是中國共產黨履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義務的必然選擇。
針對黨內外對于出兵的顧慮,毛澤東認為,中國不僅有出兵的必要,還有在戰場取勝的可能。因為我們進行的是反侵略的正義戰爭,得道多助,士氣旺盛,我軍素有以弱克強的優良傳統,加之背靠東北作戰,便于就近支援。而美軍遠道而來,戰線過長,兵力分散,戰斗意志不夠堅決。正是在毛澤東一再耐心解釋和勸說下,中央最終通過了出兵朝鮮的決定。
【本文來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國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