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終會成為怎么樣的人,主要取決于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愛的質量、陪伴和榜樣示范。
孩子的成長中要經歷三次叛逆期。
不同階段的叛逆期,孩子有不同的叛逆表現,心理發育特點也不同,家長所采取的教育方法也要及時更新。
如果家長不重視孩子前兩個叛逆期,孩子的問題會慢慢變成“頑疾”。
如果等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再想辦法補救,為時晚矣。親子關系會因為孩子關閉了交流的大門,而無法溝通。
前期介紹了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今天著重介紹一下第二個叛逆期:
6-8歲左右孩子第二叛逆期特征:
有了強烈的獨立的思想意識;
挑食,做作業拖拉、看電視毫無節制、厭學,愛和父母對著干;
易怒、易沖動、心情晴雨不定;
會和父母頂嘴,唱反調,對生命沒有畏懼感;
想脫離父母的掌控,想證明自己已經是大人;
一些新聞報道中可以看到跡象:
9歲男童因做作業與母親發生爭執,賭氣從8樓跳下身亡。
西安一名9歲的小女孩,因為無法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從15樓跳下,自殺身亡。
四川瀘州一小區內,一學生留下一個字條。字條上寫著:“我活得太累了”“我早已絕望”等文字后跳樓身亡。
本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因為不當的溝通方式,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孩子卻采取了最極端的叛逆方式來和父母賭氣,將家庭推向痛苦的深淵。
在孩子的第二個叛逆期:
父母需要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恰當引導, 遇事多跟孩子商量,不搞家長權威,有些事情孩子能做主的,不妨讓他自己做主。
為了讓孩子度過這個叛逆期,家長的教育方法也要適應孩子做出改變。
家長具體應該怎么做?
1.多溝通,少命令
7到9歲的孩子已學會了獨立思考,最想證明自己。
這就需要家長有足夠的耐心,多傾聽孩子的意見,不用父母的身份去打壓孩子,試著把一些事情的自主權交給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受到尊重。
比如:
逛街買衣服時,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喜好買,家長不要在一旁指手畫腳;
選擇興趣班時,看孩子對哪種更有興趣,家長不要包辦干涉;
跟孩子相關的事情,多聽聽孩子的想法,不要打著“為你好”的名義去強制孩子。
UCL醫學研究協會梅?斯塔福德博士說:不聽孩子的意愿,否定他的決定,對孩子的心理進行控制,只會助長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削弱孩子的自立與自律能力。
2.不限制孩子玩的自由
7—9歲正是孩子愛玩的年紀,開始喜歡放學后或做完作業后跟同伴玩兒。其實這是孩子確立自我的關鍵時期。
很多家長看到這種情況,第一反應就是擔心影響孩子的功課,會阻止孩子出去。
父母如果缺乏對孩子心理特征的了解,片面地限制孩子的自由,會造成孩子心情壓抑,不能感受到來自于父母的愛,使孩子人格形成發展受阻。
在父母的嚴格督促之下,當孩子感覺不自由時,第一反應就是和父母對抗,或用冷暴力來宣泄自己的不滿,親子溝通關系也越來越僵。
對孩子過分的約束和過分的放松都不是明智之舉。
這個時期,家長需要在約束孩子和給孩子自由中,做好平衡,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去玩耍,同時跟孩子約定好玩耍的時間,做到張弛有度。
3.家長以身作則,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下面的場景家長應該不陌生:
有些孩子在生活中有拖拉、磨蹭的習慣。任憑家長如何督促,喊叫都無濟于事。
有些孩子不愛看書,喜歡拿起手機玩個不停,一搜走手機就哭天喊地。
有些孩子的耐性差,做什么事都三分鐘熱度,無論家長如何鼓勵,孩子還是習慣半途而廢。
加之父母經常用打擊性、威逼性的言語來教導孩子。
“現在不好好學習,以后只能撿破爛了。”
“不學習以后就是個廢人。”
“學習不好的人沒有啥好前途。
家長喜歡用說教的方式引導孩子,當說教不起作用時便批評,當批評不起作用時,便動用武力,企圖用武力來逼迫孩子改變。
然而,這種做法不僅起不到作用,反而會加劇孩子的逆反心理。
在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方面,家長需要以身作則。
孩子拖沓,磨蹭,家長可以溫和地跟孩子一起制定時間規劃表,讓孩子對時間建立正確的感知。
孩子不愛讀書,家長以身作則帶頭讀書。每天在固定的時間跟孩子一起讀他感興趣的書籍,多講一些名人的小故事,平常多帶孩子逛書店、圖書館,激發孩子學習的好奇心和學習欲。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巨嬰國》中說過:
“好的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抱持性環境,這主要有兩點:當孩子把事情做好時,夸夸他們; 當孩子受挫時,支持他們。
4.父母要敢于向孩子認錯
孩子看待問題的視角往往與成人不同。
很多家長習慣性的拿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去對比自己孩子的缺點,這種對比讓孩子越來越不自信。
很多家長帶著不滿的情緒批評、打罵孩子,只會將孩子與自己的關系越來越疏遠。
父母的種種表現會讓孩子感覺父母不愛自己,親子之間產生信任危機。
當家長失去孩子的信任,家長的話還有權威性嗎?
父母有時候要勇于向孩子認錯和反省,放下家長的架子,平等地和孩子交流。
孩子也能從父母的舉動中反思自己的行為。
5. 給孩子樹立“好孩子”的評價標準
孩子第二叛逆期的一些表現,如頂嘴,吵架,調皮等正常的行為。
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以成年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話,往往會給孩子貼上“問題小孩” 標簽。
有些孩子出現的小毛病,家長一味指責和埋怨,時間久了,孩子認為自己在父母眼中真的一無是處,難免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父母需要告訴孩子,好孩子的標準應該是什么樣的,可以提出具體的場景給孩子說明,讓孩子心中有明確的概念。
我們都知道,優秀的小孩大多都是“別人家的”,這就意味著,優秀子女是稀缺的。
但別忽略一點,優秀的父母親,同樣是稀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