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遛娃在回家的路上,迎面駛來一輛車,孩子手里拿著快遞沒用牽手,我就說“來車了”,孩子三步兩步從我的左手邊跑到我的右邊,靠墻的位置。
幾秒鐘的時間,沒用多說一句話,那一刻感覺孩子又成長不少。
相比部分家長,過馬路時揪心的擔憂,情急之下的大聲呵斥,我真的省了太多的心,感覺我家孩子真的太好帶了。
躲車,怎么做到的呢?
盡管她以前也知道過馬路要看車,但這次要更主動更強烈更積極。
這源于一個契機,前兩天我們這下了一場雪,我倆在家賞雪的時候,看見樓下有輛車追尾,車前面撞了一個大窟窿(還好,人沒事),我就跟孩子說,“你看多危險。車子直接撞出個洞,如果這車撞的是人,人就會被撞個大窟窿。所以說,過馬路一定要注意來往車輛,我們不能跟車子搶道……”
那天她在窗前看了好久,小小的腦袋,應該是大大的震撼。
除此之外還有伙、電、叨,下面一一分享。
伙的安全意識。
在她很小很小,12個月以前吧,就對伙特別好奇,看見伙就想往上撲,我小時候也是,因為伙,我的手上至今還留有一元硬幣大小的疤痕,所以我格外在意這個事情,就當著她的面,打開爐灶,把紙放在伙上,讓她親眼目睹瞬間化為烏有的“危險”,從此再也不莽撞沖動了。
減叨、指甲叨,菜叨,各種叨子,也有安全意識。
最開始她看見我拿減叨、指甲叨就上手搶,我就當面減畫報、減紙殼、減碎布,一減為二,她知道了,鋒利的部分要躲著點,拿就拿把手。
后來給她買的嬰兒叨減紙,現在減叨用得很熟練,像個小大人。
菜叨就在她面前剁菜,給她買玩具廚房叨玩,她知道也不會那么好奇了。
其他叨也一樣,聽說是叨,就會有意識要小心很危險。
擺脫電源的誘惑。
本來打算給她買個模擬觸電的東東,但家里有防兒童觸電的堵頭,就沒買。
盡管如此,在她小時候對電源表現出好奇的時候,我也不讓碰,而是選擇在自己的看護下,讓她按電源開關按個夠。
事實上,因為她那時候小,手指力量不夠,根本就按不動開關。
好處就是現在對電源看都不看一眼。
對于怕摔品的認識。
每次給她沖奶,都要拿著看,或者自己轉兩圈敞口吸管杯,自己再攪拌兩下,前段時間,一不小心,就把杯子摔碎了。
從此以后,理解了“易sui”的含義,每次自己拿杯子都會小聲嘟囔“慢慢地,慢慢地”。只要告訴她怕摔,她都會格外在意。
炒菜時不圍觀。
以前,我炒菜,老圍著我轉,每次都要費很大勁才能把她拉到客廳去,甚至還會引起親子大戰。
后來她在旁邊觀看時,我就夸張地往后躲,感覺時刻都能被油濺到自己身上的那種自我防衛法,結果以后不用我說什么,她只要聽見那個菜下過碰到油的聲音聲就會一溜煙地跑遠。
自主防燙
以前,剛出鍋的東西,她都要摸摸。
那次,我就把剛出鍋的碗稍涼些端給她,告訴她可以碰,但是“小心燙”。她小心翼翼地碰了0.01秒,然后笑了笑說“燙……”,以后聽說熱,燙之類的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總之,養孩子真的沒那么費勁,如果此刻你感覺有些別扭難整,可能就是方式方法的問題,不妨換個思路換種方式。
如果一句話需要你說上千百句也無濟于事,那就是一句廢話,還說它干嘛。
孩子也不傻,她如果意識到危險,對自己不利,她是不會遠離的,這是人求生的本能。如果她對“危險”事物沒感覺,那就是沒意識到。
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對“危險”有意識。光說沒用,與其說自己總是害怕擔憂孩子的安危,一個勁地說“不”, 不如讓孩子真聽、真看、真摸、真感受,從而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畢竟誰也不能看護孩子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