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自己和解,再也不用站到孩子的對立面。”
◆有人教我長大,卻從來沒人教我如何做媽媽…
◆孩子挑起的戰爭不只是非輸即贏,還有一種叫沒有輸家
◆當你接納不了孩子的某些行為,他就認定你無法接納他
◆父母子女一場,永遠都是在尋找問題與接納的平衡區
◆如何用“沒有輸家”的第三法解決日益緊張的親子沖突
夫妻關系的運用
當我向你傾訴示弱的時候,你只需要尊重理解即可,并不需要你給我明確的解決方法(適用于夫妻關系)
這代表著信任,你相信我可以自己處理好。
都說:中國的家庭=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而這本書它關注在關系上,而非問題的解決上。
托馬斯·戈登博士在本書中說:“如果父母只能從本書中學習到一件事情,我希望是:每當運用權威去逼迫孩子做事情的時候,他們就剝奪了孩子學習自律、為自我負責的機會。”
愛,“如其所是”,而非“如我所想”。
通過行為窗口去判斷問題歸屬是避免沖突的第一步
——————————————————
| 可接納行為 | →孩子擁有問題
| | →傾聽技巧·
—————————————————— 不干涉/共情/接納性
| 無問題區 | 語言
——————————————————
| 不可接納行為 | →父母擁有問題
| | →面質技巧·
—————————————————— 發送“我-信息”
描述內心感受/改變環境
《某祈禱文》——雷恩霍德·尼布爾
主啊!請賜予我勇氣,改變我能改變的;
請賜予我平靜,接受我無法改變的;
并賜予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你創造了一個生命,現在要讓孩子擁有它。讓他自己決定,他在你給予他的生命中想要做什么。”
《先知》——紀伯倫
你的孩子并非真正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為自身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借你而來,但非從你而來,
盡管他們和你同在,但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灌輸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
你大可以努力讓自己像他們,但別設法讓他們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也不會停滯于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