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吃飯時,媽媽問3歲女兒茵茵“你洗手洗臉了嗎?”
茵茵說“洗了”
媽媽再問“在哪里洗的”
小家伙臉不紅心不跳地說“在廚房里洗的”
然而,媽媽一整個早晨都在廚房里忙活,這孩子不是典型地睜著眼睛說謊話嗎?
而談起孩子說謊這件事,也有家長經常吐槽“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曾經那個心地單純的孩子開始撒謊了”,像一上幼兒園假裝咳嗽,一想喝奶就說咳得不行,一說讀書就頭疼,一遇到不喜歡吃的東西就說牙疼,又或者是玩具亂了、說玩具自己長腳要跑…
明明撒謊了、卻總表現得那么理所當然,這大概是“家有謊娃”的共同特征了,而家長面對孩子撒謊的時候也總是比較糟心,最擔心的就是“娃子這么小就撒謊、長大還得了”,為了讓孩子們都做一個誠實寶寶苦口婆心的父母們也想出了很多招數。
比如:
說教-給孩子講道理,希望他們認識到說謊的弊端,如“說謊會失去信用,如果別人都不相信我們了,咋辦”
懲罰-讓孩子長記性,希望孩子以后不再說謊,如“站墻角反省去,以后再說謊就自己打嘴巴”
立規矩-給孩子立規矩,希望孩子在束縛下有所改變,如“我們家的規矩就是不能說謊,如果你說了謊話就要接受懲罰”
威脅-利用孩子在意的事去威脅孩子長記性,如“你以后再說謊話,我就不要你了”
但現實結果卻是“什么招數都用了,但孩子還是喜歡撒謊”,而面對說謊成性的孩子,很多家長也是憂愁加煩惱,甚至還會通過很多極端的方法讓孩子承認錯誤,其實對于經常撒謊的孩子來說,改變說謊狀態更需要家長不同方法、不同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尤其是對于經常撒謊的孩子來說,比起認錯教育、讓孩子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才是重中之重。
其中,對付說謊成性的孩子,以下4種不同方法、不同針對性的應對技巧就值得一看:
第一種:幫助孩子建立起正確認知
孩子說謊,一般分為有意識和無意識兩種,其中無意識說謊一般多見于0-3歲的嬰幼兒身上,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于認知的模糊記憶階段,很多事情發生過后孩子自己都不記得,尤其是在對行為發生、時間區分、包括對錯認知都表現得懵懂無知。
比如,孩子經常說“我在幼兒園總是咳嗽”,可能是在說上一次感冒,上個周、甚至上個月的事情,但對時間觀念模糊的小家伙來說就會將其形容為“昨天”,這就是為什么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回家大部分分享的都是“昨天”和“明天”。
同理,開文所提例子中的3歲小女孩茵茵也是如此,在她記憶里的“廚房洗手”,據媽媽介紹有時候忙不過來的時候就會在廚房洗手,而正是這樣的經歷給小女孩留下了模糊的時間感,而關于“廚房洗手”、小丫頭也的確是洗了,但不是今天、而是過去的某個時間點,這種情況就是孩子的無意識說謊,如果嚴格地說,這種看似不切實際的說法并不能定為“說謊。
所以,面對孩子說一些不切實際的話時,家長首先要判斷孩子的話是分為有意識和無意識,而為了更好地促進孩子的語言發育,建議家長從一開始就幫助孩子建立起正確的認知,也只有孩子認知能力提升他們所說的話才會切合實際。
其中,關于無意識說謊下的正確認知建立,我們可以從時間和過程這兩個抽象物來入手,比如以下幾種方法:
?認識時間
√感受時間,讓孩子閉著眼跟著時鐘嘀嗒的聲音數數,通過感覺來增強時間的概念
√時間指標,給孩子一個時間指標,如起床、吃飯、上學、放學和寫作業,通過具體時間和具體事情的連接更好地認識時間
√時間計劃,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制作時間計劃表,通過DIY計劃讓生活、及時間認知更一目了然
?認識過程
√鼓勵孩子多動手-過程都是建立在行為感之上,鼓勵孩子多動手參與、才能避免依賴他人
√讓孩子承擔后果-能夠主動承擔責任的孩子也是一種過程,讓孩子適當承擔后果不是壞事,反而在承擔中責任感更強
√引導孩子多看看細節-注重過程的孩子往往有著較強的分析能力,在分析中就可以慢慢明白對錯
第二種:幫助孩子正確認識對錯
如果說建立起正確的認知是針對無意識說謊的小孩,那么幫助孩子正確認識對錯就是有意識說謊的針對性應對技巧,而幫助孩子認識對錯,比起認識時間在理解程度上要更加抽象一些,所以家長在幫助孩子建立正確對錯時一定要打好時間基礎,只有建立正確的時間認知、才能更準確地判斷事物的對錯。
比如,孩子一到讀書時就說頭疼,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利用正確的時間認知去影響孩子的對錯觀念,如果孩子很喜歡繪畫我們需要告訴他“你一讀書就頭疼的原因,可能是沒有安排好時間,如果我們讀20分鐘書、再休息20分鐘去畫畫,就沒有那么枯燥頭疼啦”,當孩子可以通過時間去重新安排或定義某件事時,那么錯誤自然就在對錯認知里被提前糾正了,而此舉也是通過正確的時間觀去改變對某件事物的對錯認知。
也就是說,正確的對錯認知是建立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如果孩子的“問題事件”沒有得到改變和解決,那么在迷茫狀態下錯誤將會繼續延續下去,而解決問題的豁然開朗就是正確對錯認知的最簡單應對捷徑,故而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對錯認知,就需要多培育孩子的解決問題能力。
比如以下幾方面:
?思考
√解決在于思考,孩子思考時不要急于打擾,多聽聽孩子的意見會引發更多的自信與思考
√經常向孩子提出一些問題,增強親子互動的同時、也活躍了孩子的大腦思考
√鼓勵孩子到超市買東西,購物過程中的商品挑選、金額計算都是不錯的思考鍛煉
√給孩子提供安靜空間,孩子需要思考、更需要安靜,完整的思路更有利于問題解決
?表達
√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除了思考、表達也特別重要,沒有表達又何來了解?
√關注孩子的心理,當孩子遇到不敢表達的事情時要引導他們“大聲說出來”
√拉近親子距離,和孩子說話時盡量以溫柔平等的語氣、更喜歡回應一些
√主動分享,主動和孩子分享一些生活趣事,即是雙面表達、也是思維帶動
?信心
√欣賞孩子,良好的自信心增長是欣賞孩子的興趣、而不是打擊
√鼓勵孩子,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鼓勵孩子“一步步慢慢來”才能走得更堅實
√肯定孩子,告訴他“這件事,雖然你做得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你的努力卻改變了結果”
√回應孩子,孩子的每一份分享與付出家長都要認真回應,讓孩子在被回應里感受到尊重
第三種:幫孩子把責任心培養出來
喜歡撒謊、或故意撒謊的小孩,一般自我責任意識都不夠強烈,責任感也是一個人人格的重要部分組成,有責任的孩子在遇到事情時會想辦法去彌補、而不是通過撒謊來逃避責任,犯錯乃不可避免也不要過度在意,只要有一顆責任意識、那么他們就會在承擔中產生更多實踐機會,這就是為什么成功之人的身上往往擁有著強烈的責任感。
所以,對付說謊成性的孩子家長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比如以下幾種: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良好的責任心培養定是建立在獨立的基礎意志上,現在很多孩子在豐腴的生活感官下失去了很多體驗的機會,比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隨手即來,往往在包辦模式下失去了自我行動帶來的自由與樂趣,只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能體驗更多并肩負更多責任,如果孩子自己的事情都不想做又如何能談責任呢?
√在家多當“小領導”
缺乏責任感的孩子,其實也是缺乏引領能力,注意觀察那些責任感強的孩子,你會發現他們的引領能力比較強,平時在家讓孩子當個“小領導”安排家務活,這對于孩子來說就是不錯的引領能力鍛煉,尤其是監督的過程中每一份力求最好、就是一份責任心增強。
√允許孩子養寵物
如果孩子很想養一個寵物、請不要拒絕他,養寵物不僅是非常不錯的責任鍛煉、還是情感的表達與交流,從孩子接寵物回家時就告訴他“以后你就是他的主人,要對它負責哦”,在新鮮、快樂與勞累并肩時,越是辛苦的臟活累活越是不錯的責任感鍛煉,如果孩子可以把自己的寵物照顧的很好,那么他的責任心就不會太差。
√邏輯后果加以提醒
懂得承擔責任的孩子一般都具有不錯的分析能力,幸運的是這種分析能力可以通過訓練獲得,如孩子玩球時告訴他“故意往別人身上扔球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所以,球我先沒收了”,此舉可以讓孩子明確認識自身問題、并承擔后果。
第四種:堅守底線、不可物質交換
在孩子經常撒謊的家庭教育里,有很多家長會因為孩子的難于管教而崩潰失望,還有些家長會投機取巧地“物質交換”,比如“你聽話,我一會買xx獎勵你”,若孩子原本就是有意識地犯錯撒謊,那么家長就是在原先的錯誤上再增加一個新的錯誤。
而教育其實是需要有底線作為劃分區,如果每個人都可以任性妄為,那么這個世界豈不是亂套了?尤其是責任意識、和認知意識比較淡薄的孩子更需要“底線”來加以束縛,其中孩子有意識地撒謊除了逃避責任之外,還有一種情況是撒謊可能會給他帶來一定的好處。
比如,孩子不喜歡吃某些食物時會撒謊說“肚子疼”或“牙齒疼”,這種撒謊就會在逃避的基礎上會獲得某些好處,而很多家長聽聞孩子的不適都會噓寒問暖、還會滿足一些要求,倘若家長將孩子的關愛過度體現在“病號狀態”上,那么在孩子的潛意識中就會喜歡通過“裝病”來達到好處。
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包括面對孩子經常說謊的行為時,家長一定要堅守住底線不可以物質交換!
比如,堅持住以下幾種底線、保持好以上三種說謊應對技巧,相信我們的孩子會成長得越來越好、并遠離說謊話的壞習慣: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堅決不參與、不包辦
√孩子不能做的事可稍加提點、不可上手去替代
√不可用物質滿足作為孩子聽話的“交換”
√獎勵可以用在生日禮物、六一禮物等氣氛感的驚喜營造中
√孩子撒謊了請不要急著下定義,了解始末幫助解決問題才是重點
√以身作則,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讓家庭誠信影響教育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