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為什么會讓人覺得難以溝通?
青春期的孩子處在身體、情感發育的特殊時期,有了屬于自己的小秘密,不愿意和人分享;也逐漸變得獨立自主,想要證明自己,從而得到父母的贊美和肯定,但是往往結果不盡如人意。
比如:一個初二的孩子,在班級同學之間鬧矛盾的時候,主動出手,幫助了弱小,可是在家長老師的眼里,這可能就是聚眾打架的不良行為。
這時父母對于孩子會有一些批評或者言辭較為偏激,忽略了孩子的初心是好的,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這些都會導致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溝通。
孩子好好學習、努力提高學習成績是許多家長的期望,于是他們就會對孩子做出逼迫的行為。
比如:送孩子去補習班等,不斷地擠壓孩子的時間,讓孩子感到十分有壓力且無所適從。那么,孩子自然會拒絕和家長溝通交流,因為他們覺得家長只知道對自己進行壓迫、說教。
心理學家說:“要想改變孩子,首先要改變教師和家長”。
如何和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溝通呢?
孩子對于和家長溝通交流的排斥性,讓這件事變得頗有難度。這就要家長學會轉變方式——變說為聽,對孩子不能進行一味的說教,既乏味又無趣,還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
家長可以找一個閑暇的時光,和孩子坐在一起,聽聽孩子在學校的一些趣事、和孩子一起討論一道難題、一起玩局游戲,從而在日常生活中聽到孩子真實的聲音。
家里的一些事情,也可以去詢問孩子的意見,尊重孩子作為家庭成員的權利,這會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更有參與感,更加愿意和家長們分享自己的事情。
另外,家長學會傾聽的同時,也要懂得正確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青春期的孩子有時會提出一些家長不能接受的要求,比如:為了和同學攀比想要購買昂貴的衣服、鞋子等。有些家長可能就會直接對孩子進行說教,語氣嚴肅、態度嚴厲。
毫無疑問,這是不利于家長和孩子之間溝通的。正確的做法是,家長先讓孩子把要求表達清楚、訴說完整,接著判斷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否可行,最后再做出拒絕或認可的決定。
當家長拒絕孩子要求的時候,他難免會有些惱羞成怒,這時候可以先讓孩子把脾氣發出來。等孩子情緒平穩下來,父母再跟他講清楚為什么這件事不可行。要注意語言不能過激,因為溫和的語氣會使溝通更順暢,孩子的情緒也能得到更好的安撫。
青春期并不是什么洪水猛獸,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一個時段。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家長們需要多傾聽孩子的聲音,了解到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拒絕孩子的要求時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語氣不要過于嚴厲,這樣孩子才更能聽進去父母的話,平穩度過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