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該不該打辯論?大家都聽說過“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它代表了封建家長的地位。
有的家長,總認為孩子還小,對于孩子不聽話的話會覺得不好意思,“棍棒下出孝子”,覺得這樣做既可以震懾孩子,又可以省事,也不失為一種教育手段。
在美國,也有一種教育方式叫“雞毛蒜皮”,即“打”。打孩子是一種發泄憤怒的方式,既不能讓孩子受到傷害,也不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停止不良行為。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但是在美國,打孩子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孩子被打得太重,以至于手背都被打腫了。
第二種情況是孩子由于一時沖動犯了大錯,但家長跟孩子之間沒有很深的矛盾,根本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
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犯了大錯,家長沒有懲罰,甚至還有打罵的行為。這種情況,確實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把孩子領回去,好好跟他談談。先讓他承認錯誤,然后再教育他,不記著打了,以后怎么辦?
我們也可以直接告訴孩子,以后該怎么做,并且達成共識。
這樣,孩子不但知道了自己的錯誤,也會知道了以后應該怎么做,以后該怎么做。
我曾在職場上,有這樣一個個案。
她帶兩個孩子去商場玩,看到一個冰淇淋店員買了一個冰淇淋,孩子想要買,但媽媽不同意。
孩子又哭又鬧,這時候,她就會大聲訓斥孩子,問孩子為什么要吃這個冰淇淋。
孩子不哭,只是大聲地對媽媽說,我要吃這個冰淇淋,我還要買那個冰淇淋。
媽媽只好站在原地等待孩子,孩子并沒有妥協,但是不知道媽媽是否買,當時孩子就哭了起來。
但是,媽媽并沒有安慰孩子,而是讓孩子自己說,下次怎樣怎么才能吃這個冰淇淋,才能讓孩子明白父母的原則和底線。
所以,這樣的例子經常會在我們身邊上演。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應該如何回應?
1、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如果媽媽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忍不住吼叫孩子,那么勢必會導致孩子產生心理陰影,變得越來越暴躁。
要讓孩子明白自己是錯的,媽媽是對的,如果媽媽是對的,孩子內心就會更加的強大。
當孩子情緒失控時,媽媽們可以告訴孩子,這樣的行為媽媽也很難過,但是你需要自己改正。
2、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
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緒,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幫助。
當孩子生氣的時候,媽媽可以告訴孩子,當你非常生氣的時候,可以直接和自己的閨蜜說出來,或者是打枕頭、撕報紙或者是對著爸媽發脾氣。
而且在發脾氣的時候,孩子也會了解到自己的父母是愛我的,他們也會理解自己。
同時,媽媽也要告訴孩子,即使發脾氣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不管是發脾氣還是不開心,媽媽都是愛你的,而且我們也會一直愛你。
3、通過這種方法教孩子學會如何有效的表達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情緒發生的時候,并不能夠怪罪到孩子身上,他們需要父母的幫助。
而是要首先學會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能夠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在他們有情緒的時候幫助他們進行正確的表達,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孩子才能更好的和身邊的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也會想辦法去解決。
當然,孩子發脾氣不聽話的時候,我們也不應該一味地暴斥責,而是要通過讓他們認識到情緒的重要性,這樣才能讓他們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表達方式,不會養成動不動就發脾氣的習慣。
孩子發脾氣時,我們應該怎么做?
1. 讓孩子清楚自己的情緒
父母要教會孩子要學會正確地表達情緒,并且要學會正確地處理自己的情緒,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首先要讓他們學會正確地表達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