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歲孩子不聽話愛說話頂撞父母,還頂撞父母,這到底是為什么?
這不,昨天,優媽跟小果媽媽聊了一點這個問題。
我是幼兒園老師,我知道她肯定不會無緣無故吼孩子,但是從她的言語中,我能感覺到她很焦慮,帶著很不情愿的情緒說:“對對對對,我兒子一點都不聽話,就知道愛頂嘴?!?/p>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優媽當時就很火,就直接懟了回去:“你這孩子怎么回事?一天天就知道跟我頂嘴!我是你媽,你還跟我頂嘴,對我不理不睬!”
當時優媽也很生氣,就動手打了小果。結果小果看起來很乖巧,也不頂嘴了。
可是有一次,小果對媽媽說:“媽媽,我的小伙伴真笨!”
媽媽說:“你怎么這么笨?豬腦子比狗都比你聰明!”
結果孩子更加生氣了:“我怎么笨呢?豬腦子比狗都比你聰明!”
媽媽更加氣不過,就打了孩子一巴掌。
打完,小果再也不敢頂嘴了。
這件事就這樣過去了。
孩子表面上不反抗,但是內心早已被憋了太久。
他們會把這樣的不滿積攢到爆發的臨界點,越來越多積壓在心里,直到最終爆發點爆發點。
就像不愿意讓別人看見自己的樣子,才會在心里默默流眼淚。
《爸爸去哪兒2》里的李巖,就是典型的一個在家里被母親嫌棄的孩子。
因為在他眼里,爸爸就像“隱形人”,是在疏離自己。
為了滿足父親的自戀感,他會不斷把手伸向自己的位置。
直到自己無法反抗,卻又不得不不得不聽話照做,這種惡性循環。
他曾經用武力解決問題,但最終,看見父親沒有受傷,他變得暴躁起來。
心理學家Dr. J. Romguez 指出:
“你相信孩子有自我意識,這是好事。
因為,這是孩子從意識上最初接觸而來的勇氣和信心?!?/p>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多父母都會經歷著上述的階段,并且還會經歷孩子的無數次叛逆期,所以在孩子的這個階段,父母要做好一個角色準備, 接納孩子的所有行為表現,不做任何的評論,對孩子說話,多一些肯定。
因為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會慢慢覺醒,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因此,孩子往往會在這時爆發,很多父母可能會認為這是很正常的事。
殊不知,孩子會在“叛逆期”和“青春期”這兩個階段,都會經歷自我意識覺醒、自我同一性發展的時期,只是我們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的時候,也不會及時做出反應。
因此,面對叛逆的孩子,在你沒有看到孩子的任何行為和心理需要的時候,不要急著去否定孩子,也不要去否定孩子,也不要去否定孩子。
先肯定孩子的情緒,再和孩子一起討論,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孩子的情緒和行為的發生。
讓孩子也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而不是一直壓抑自己的情緒。
這就意味著,我們要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去否定孩子的感受。
“為什么孩子會這么做?”
“孩子說臟話,跟我們的教養方式有關系嗎?”
“孩子對什么更加抗拒?”
父母跟孩子之間的溝通,到底是誰的問題?
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中,美國心理學家安德伊.肯德布斯認為,人類具有社會適應能力,是高層次思維,是和別人不同的。
當我們的想法和行為和人想要達到某種目的、實現的愿望存在沖突時,往往就會產生一種不滿情緒。
我們大多數人在一開始都是被外界事物吸引的,比如:電視、游戲、手機等。
但真正吸引孩子的,恰恰是父母的態度,是我們對孩子的態度。
當我們要求孩子時,應該用“我希望……”句式,而不是“你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