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來歲孩子不聽話怎么教育法?
管,可能是個成語。
很多時候我們會跟孩子說:“你要是乖乖聽話,我就不用操心了!”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可是等我們自己改變了做法后,反而變得順從的、順從的孩子卻開始不聽話了。
甚至還會跟我們說:“我們出去玩也好啊,別的孩子都玩,你干什么我不可以?”
一開始我就覺得孩子不聽話是情有可原的,想想我們小時候也沒這么沒少挨父母的打,不也是整天聽話的孩子嗎?
但是仔細一想,這些方式真的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嗎?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我們常常會陷入幾個誤區:
1、討好型
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的那句“你要是把我吃了”,為了討好身邊的人,會說“媽媽要是真的不喜歡你了,你能夠把我怎么樣?”
這樣的討好型人格,讓孩子覺得自己在這個家庭中是個“有用的人”,可以說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2、安逸型
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的這個詞:“輕松、平靜、安寧、安寧”,也就是典型的安逸型人格。
比如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一種現象:
很多人在家里都很開心,但是回到家卻坐立不安,不愿意面對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或者是非常擔心、害怕。
有的人在家里非常活潑開朗,或者是很安靜,但是到了單位就會“悶悶不樂”,工作、生活都不愿意去面對。
而且這種現象在生活中很常見,比如我們接電話的時候,如果遇到自己很喜歡的人,或者是遇到自己熟悉的長輩,內心就會十分地渴望,同時就會不斷地被人“誘惑”。
人的本能就是逃避,希望自己能夠擁有“隱藏”的內心世界。
這時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度不夠,那么孩子就會變得很沒有安全感,從而產生一種想要躲起來的心理。
在內心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也很容易產生一種叛逆的心理,什么都不愿意跟父母講,而且這樣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相信自己,從而容易出現偷窺探父母隱私的行為。
不過分清楚“隱藏”行為,不管是偷窺探還是直接詢問都要謹慎,否則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
第3種:不懂得保護自己
心理學專家研究發現,人的大腦中存在著三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認為人的大腦中存在一條介導“情感過濾器”的神經組織,它控制人的情感的喜怒哀樂。
它會幫助人們區分理智的和非理智的,并將其聯系在一起。人的理智的大腦中存在著三個誤區,這三個誤區的出現,將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情商,人際關系,以及創造力。
這三個誤區是導致青春期孩子叛逆的主要原因,那么父母應該怎么辦呢?
第1個誤區:試圖理解和尊重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越來越強,而父母卻沒有領會孩子的心理,缺乏尊重孩子的想法,只是盲目地用自己的經驗來對待孩子,以為孩子什么都不懂。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漸漸對父母失去了信任感,同時也會減少與父母溝通的頻率,變得越來越不愿意跟父母交流。
第2個誤區:總是打斷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極強,他們特別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且喜歡隨著自己的性子來,不喜歡聽父母的命令式的行為。
比如說:“睡覺!”“不覺!”“吃飯!”“不飯!”“叫阿姨!”“不阿姨!”等等。
有的媽媽說她的孩子在一歲多的時候就開始這樣叛逆了,那可能是因為媽媽在跟孩子交流時,總喜歡命令式的不要怎樣,不許怎樣,孩子就過早地學會了說“不”。
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你是怎么樣的,在他那里就會得到反射。所以改變孩子的關鍵,還是先改變自己!
而且孩子雖然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但是在與人交往中,很多想法他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比如當別人搶他玩具時,情急之下他會做出拳打腳踢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