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的孩子不聽話怎么辦?這是許多家長遇到的困擾。
三年級的孩子不聽話怎么辦?這該如何處理呢?
一個在小學一直成績優異的孩子突然不愿意去上學了。甚至還想違抗家長的權威,經常和父母頂嘴。對此,家長非常頭疼。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一位家長說,他兒子原本很乖巧聽話,但自從上了四年級,成績開始下滑。因為這位家長“威脅”兒子,讓他別玩游戲,兒子竟然威脅:“你走!以后我再也不逼你玩了!”
專家說,其實,“不聽話”的孩子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特別叛逆,父母說什么都聽不進去,還有一種就是特別容易激動,甚至是聲嘶力竭,讓父母的心臟(孩子)狂奔。
其實,父母只要掌握一下“魚缸法則”,并不難發現,你所采取的策略都會收到奇效。
1、“魚缸法則”:
1.以愛的名義,以成人的角度,以成人的思想來干涉孩子的行為
首先,“魚缸法則”就像我們同事說的,“魚缸法則”又叫“生態環境法則”。這條法則強調的是環境對孩子的影響,那么家長為什么一定要帶著孩子去胡養呢?
因為孩子就像魚缸一樣,魚缸法則就是讓魚缸里面有很多的水,它每天在魚缸里呆久了,自然就會長得越來越大,直到把它養大。而父母如果將其安置在家庭中的“魚缸”里,這樣即使魚缸外的環境再普通,它也可以長出很多條魚。
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孩子的性格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在成長的過程中,家長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那么,身為父母的我們應該如何才能把“魚缸法則”運用到教育中呢?
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
父母要想要教育好孩子,就要給他們自由,讓他們自己去選擇自己的人生,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在以后的成長過程中,在性格上,會更加成熟。
但是,孩子的成長其實是非常復雜的,有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是很迷茫的,如果沒有一個家長,幫著他們去引導他們的話,孩子就會變成一個只會瞎折騰的人,這樣的孩子,他們的未來也是很可怕的。
所以家長要想讓孩子更好地成長,就要給他們自由,要讓他們有自己的空間,有自己的脾氣,這樣他們才會懂得體諒和理解自己的父母。
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如果一個家長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總是朝著自己的孩子發泄自己的情緒,那么他們的孩子也會慢慢地學會像父母那樣控制自己的情緒。
這對于孩子來說是非常的重要的,如果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及時的疏導,那么他們也會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甚至會做出一些傷害父母的行為。
第三,家長要用正確的方式,給孩子進行懲罰。
《正面管教》這本書中提到:家長要知道,我們采用什么樣的懲罰方法,孩子才會更加懂得遵守規則,所以懲罰也要建立在正確的基礎上。
因此,在懲罰孩子前,家長們不妨先給孩子做好一些底線教育,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加明白應該怎么做才是對的。
1. 懲罰要抓住孩子,不要打前準備工作
有的家長們總是希望孩子能夠更加乖巧聽話,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他們經常會采用打的方式,但這不僅不能讓孩子聽話,反而會打臉,甚至會把孩子打得更加嬌貴,以至于孩子不得不服從于家長的意愿。
有時候孩子做錯事之后,他們會受到懲罰,這個時候孩子內心肯定是非常害怕的,在挨打之后,害怕的是家長看不到自己,而不是自己。
所以家長們不要用懲罰孩子的方式來控制孩子,那么可以給孩子看一些視頻,讓孩子知道這個視頻是不好的,在他們犯錯誤的時候就應該接受懲罰。
但如果孩子有情緒,家長們就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和理解,并且讓孩子明白,我們的這種方式并不是惡意的,他們有這種能力,而且我們也不希望他們因此而產生更大的情緒,對他們多一些包容和理解,而不是放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