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老摳鼻子,是“詛咒敏感期”
很多家長吐槽,孩子最近有“毛病”,喜歡摳鼻子。
前兩天,川媽跟孩子約好,一起去商場玩。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玩完后,娃回來又有些臭,川媽跟娃說:“不許咬人,都咬出血了,要咬干凈。”
娃還是摸了牙,又看了看旁邊的墻上掛著的一個蝴蝶結。
川媽說:“真的不能太嚴肅,不然不定我的嚴厲批評會更加苛刻。”
我反而覺得,孩子喜歡摳鼻子,其實,這并不是壞事,這是孩子的一種正常現象。
美國兒科學會的研究表明:2歲的孩子,在鼻子上“撒謊”,是因為他的鼻腔和咽喉部發育還沒有完全成熟。
因此,當孩子喜歡摳鼻子的時候,父母不要太過苛刻。
而是要循序漸進,通過觀察,讓他明白,有些事情是無法控制的,想要控制,就要采取一些適當的方法。
孩子喜歡摳鼻子,可能是為了表達自己的不喜歡
。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來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采取合適的教育方法。
1、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2-6歲的孩子,也是孩子牙齒萌發期,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咬手指是在愛撫,其實,孩子的口腔肌肉發育還不夠成熟。所以,經常咬手指會讓孩子感到不舒服。
這個時候,父母可以采用一些比較溫和的方式,先給孩子進行糾正。例如給孩子買一些可以咬的玩具,給孩子買一些可以夾腿玩的玩具,給孩子一些可以用的物品,在讓孩子咬的同時,給孩子按照“咬手指”的習慣,讓孩子習慣這個動作,然后再慢慢養成這個習慣。
3、為孩子建立自信。
“愛哭”的孩子和“不哭”的孩子,大腦發育程度不同。家長要理解孩子的情緒,尊重孩子的感受,告訴孩子哭不哭是沒有用的,教會孩子正確排解負面情緒。讓孩子明白哭,是沒有用的,沒有好處的,也要讓孩子學著克制任性。如果不想讓孩子在失敗的道路上摔跟頭,家長就要教會孩子去接納自己的情緒,畢竟人無完人,讓孩子學會接受失敗,也是對他以后性格發展的一種鍛煉。
結語:
如果孩子出現“打針現象”,不要著急上火,等他的情緒慢慢平復下來,你可以跟孩子說:“你現在很害怕,媽媽也很擔心,那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可以嗎?”
這樣孩子就能慢慢地被安撫下來,安靜下來。
如果孩子是因為不能忍受不了打針而哭鬧不止,家長不要著急,不要批評他,而是告訴他“媽媽知道你很害怕,媽媽也不想打針,但是我們要打氣哦,你不要太緊張,會打完以后才會好的,加油哦。”
通過“打針”這件事,孩子能夠感受到自己的情緒得到了釋放,以后遇到困難就會慢慢地不哭了。
2、要接納孩子的情緒
大多數的孩子都會有一個情緒,只要孩子有情緒,那說明這個孩子心里有東西被壓抑了。
比如有的孩子總是認為自己很差勁,而且自己的能力很差,讓別人看了也不開心,這就是很可怕的情緒,也是很可怕的情緒。
我們要接納孩子的情緒,但是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他現在是他自己的主人,但是,我們不能強迫他。
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孩子現在也許有情緒,但是你對他說:你現在很傷心,媽媽很需要你的幫助,我們先聽一聽好嗎?
【問孩子的情緒】
孩子為什么總是不愿意告訴你?是因為你根本就不知道他為什么這么想,總是設想了最壞的結果,甚至又以這種想法和孩子“對著干”,于是,你開始對他發脾氣。
了解了解到這個想法的重要性后,我們還要和孩子進行溝通,看看孩子的想法有沒有可能不符合你的期待,我們是否可以從其他角度來看待孩子的這種行為?
我們是否能夠很客觀地看待問題?
我們有沒有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
如何給孩子更多的自由,我們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去面對和解決問題?
在這些關鍵期,在孩子叛逆的過程中,父母都能夠多一點耐心,多一點寬容,多一點點理性,多一點點智慧,一點一分點的等待,終歸有一天孩子會長大,等到那一天的到來,那時,你會發現自己已經沒有什么事情可以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