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孩子不聽話在水里跑,我感覺要瘋了,我看得心都涼了!我甚至想:如果我的兒子能像以前那樣一跑就就行,那我就不用再辛苦了!
當然,我想的可能都是:長大后孩子會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叛逆。可是,作為父母,我想說: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孩子剛出生時,我們有太多的期待和恐懼,擔心孩子沒有大人的睿智和心智,從而對他們的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
我們對孩子的期待和恐懼最早是從母乳開始的。嬰兒一出生就被父母養,渴了餓了喝水,遇到危險時,渴了求奶,我們竭盡全力去保護他們,所以在他們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我們對孩子的期待和要求越來越多。
我也不例外。
即使在孩子兩歲半,還會有一個階段特別不聽話,并且喜歡拉著大人做事。比如,帶孩子去游樂場玩,孩子總是拽著大人的手去。
于是,我們習慣性地會以成人的視角和思路去要求孩子。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是權威,他們很少有機會和父母說出自己想要什么,就算是想和父母在一起,父母也會強制性地詢問自己想要什么。
可孩子不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也沒有那么多的自主能力。
這個時候,如果父母一味地跟孩子強調要做什么,而不去了解孩子在做什么,孩子就會感到非常反感,他們會覺得父母只關注他的成績,并不是真正的關心他的興趣。
親子關系的疏遠,讓孩子不再相信父母,甚至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相信他們,然后父母就不會主動跟孩子溝通。
而親子關系的疏遠,也會讓孩子希望能夠得到理解和重視。
他們會覺得父母不再把自己當成“孩子”,不再愿意無條件地相信自己。
這也會讓他們陷入恐懼的情緒之中。
而父母如果能夠看到這種情況,就能夠理解孩子,懂得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懂得他們的困惑,這樣就會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重視,從而愿意和父母成為朋友。
因為在情感上,他們會把父母當成朋友。
2.高質量的陪伴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品質,那就是高質量陪伴,就是父母要把自己放在和孩子相同的地位,要把自己放在和孩子一樣的地位,而不是高高在上。
高質量陪伴,就是坐在孩子對面,孩子和父母同樣的角度觀察、思考事情,然后給出自己的觀點,最后達成一致的意見。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曾說過:“當語言傾向于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所以家長在陪伴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情緒的穩定,不要帶著情緒去教育孩子,更不要以暴制暴,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一旦犯錯誤了,就需要家長進行糾正。我們要有耐心的給孩子講解,這樣才能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并改正錯誤。不要因為一時的生氣就先去打孩子,讓孩子的內心更加的懼怕父母,更加不愿意和家長溝通。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情緒的控制,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教育孩子。好的教育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壞的教育只會毀掉孩子的未來。父母一定要記住我們的初心,在給孩子立規矩之前,我們就要想清楚孩子真正厭學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再去尋找合適的教育方法,才能把孩子從厭學的泥潭中拉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