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孩子不聽話大人拿錢哄,這只是家庭教育觀和價值觀的問題。
我家孩子從小就不聽話,我明明教育孩子應該怎樣去引導他的思想,但他就是聽不進去,看書沒看夠就開始亂畫。
后來我就發現孩子做錯事,她會挨揍,而我也總是要先告訴她道理。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可是等她真的會聽話的時候,她就又會頑皮搗蛋了。
我家孩子就是這樣的,看到她在墻上亂畫,我趕緊問她怎么回事。
她說:“我要玩,我就要玩。”
我說:“不可以,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來。”
她聽了,我說:“你怎么能這么想呢?你怎么能這么想呢?”
她說:“我不是沒有想過。我覺得我這個手工做得很棒,很漂亮,可是我爸媽就不這么想。”
我說:“那你要不要聽聽媽媽的建議?”
她說:“我就是覺得不行,她讓我也試試。”
她說:“那我就跟她說,我覺得應該讓她學美術。”
我說:“當然,媽媽希望你能好好學習,把畫好的圈起來。”
她說:“你的作文,我想跟你一樣嗎?”
我說:“當然。”
她就跟我討論了一下,她說:“我感覺好像是我在媽媽的肚子里受到了虐待,她總是想讓我幫她的忙。”
我說:“是的,你內心深處覺得媽媽不愛你嗎?”
她就說:“是的,她總是這樣做。”
我說:“那么你覺得媽媽愛你是因為你的身份是媽媽嗎?”
她說:“是的,我特別愛媽媽,特別渴望媽媽永遠和我在一起,這就是愛啊!”
其實她沒有告訴我,是因為她對媽媽的愛,媽媽沒有滿足她的需求。
所以,她為什么會想要這么說呢?是因為她的身份是媽媽,她想要跟媽媽呆在一起。
而這樣的媽媽,很多。
還記得去年年初,閨蜜就被公司領導叫辭職。
現在,除了要為公司做項目經理,還要對企業做技術精湛的人,而她的身份,是老板。
這和她的身份關系還有點太大,但她卻還在工作中,卻在為公司里面做著穩定的工作。
這和她的身份關系,真有點像《瑯琊榜》里的靜妃。
只是一眾之中,她也在人生中體現出了一種不凡的韌性。
這種韌性,其實在很多中國人的心中早已如此了。
為什么如今的孩子,總是不愿意聽父母話,總是想當然地認為自己很厲害?其實不然。
從小時候的繪本,到長大后的工作,總是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重復。
回憶起小時候的生活,小雅也漸漸覺得后背發涼,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身體是否是真的能自己支撐的。
如果再加上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就更加焦慮。
特別是孩子上幼兒園后,即使是父母和老師在一起,也會產生很多矛盾。
比如孩子和老師的關系,總是因為各種原因不想去上學。
孩子不想上幼兒園的原因,除了分離焦慮,還有就是和孩子的依戀關系。
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八個層次,從低到高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被依戀”。
很多孩子在剛出生時,只會吃手,不斷長大,父母往往因為忙碌而忽略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需求。
當孩子長大后,沒有找到可以替代父母的一些物品,這時,孩子就會對父母的存在感到“饑渴”。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內化”。
他們慢慢的變得不再相信父母,而且長大后也會對同樣的養育者感到失望,甚至還會把父母的養育“內化”,孩子變得更加叛逆。
不了解孩子,就無法溝通
溝通,有時候,我們以為是在溝通,其實是在發泄我們的情緒。
很多父母沒有搞清楚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才會“好心辦壞事”。
他們在孩子叛逆期間扮演著“破壞性”的角色,這讓我們感到無奈,感到傷心,感覺到落差。
其實,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經歷這三種叛逆期,當然也會有好的,但那些叛逆期沒有及時度過的孩子,很有可能就會在長大后成為一個沒有主見的人。
父母教育孩子,最大的原則就是以身作則,少說話,多傾聽。
知乎上有人問:“如何看待叛逆期的孩子?”
最高贊回答是這樣說的:“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自從心里舒服了,感覺就不會想叛逆期的孩子了;第二層次,不聽你的,還經常和你對著干,所以你覺得孩子叛逆期孩子很難溝通;第三層次,擔心孩子早戀影響學習,怕影響孩子考上大學,覺得孩子叛逆期不聽話,因此經常和孩子發生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