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奶奶說孩子不聽話,咱們也不想管,這孩子就是特別的倔,不聽話的孩子。
5月28號那天去接他的時候,正好碰見老師正在接孩子放學,因為是周末,所以要加班,所以我沒聽見他嘰嘰喳喳說個不停。當時我心里不想去接他,但我也挺納悶的。孩子從小都很乖巧懂事,就不說他也不發脾氣了,很聽話,怎么突然不聽話了呢?后來我給他找了個時間單獨和他溝通,他也就承認自己聽話了。
可是在回家的路上,聽到幾個孩子在談論“父母讓我聽話”,聽到“父母讓我做什么”,“父母讓我學會節省”,我突然覺得有些羞愧,于是就問了一句:“孩子們為什么不聽話呢?”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他們說:“因為我覺得在家里很自由,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也可以和其他人商量。”
孩子們說:“我最喜歡聽父母給我講一些道理,現在我覺得自己的想法很幼稚。在家里,我是個被約束的孩子,因為我覺得我的父母非常的專制。”
我想到自己的父母其實非常愛我,在他們眼中,我是個聽話的孩子。
我曾經犯過這樣的錯誤,因為我認為沒有人會去理解自己,不被理解,所以我現在總是通過自己的方法去反抗,或者去做一些事情來證明我是個乖孩子,不需要被看見。
而我雖然表面上沒有反抗,卻也默默地承受了這份痛苦。
長大后的我明白:有時候,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并不是那么好,或者我們達不到別人的要求,也許我們并不是個優秀的孩子。
所以,我承認了,只有我做到了我自己心中所期望的樣子,我才能成為我自己想要的樣子。
那是因為,一旦我過了那個不完美的童年,我在長大后,就注定會遇到那個不完美的我。
這就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01
面對問題,我們可以選擇“積極面對”
很多時候,孩子會遇到困難,或者被欺負了,不開心時,他們會哭。
但是,悲傷也是一種正面情緒,一種積極的情緒。
負面情緒并不可怕,關鍵在于,我們如何看待它。
我始終認為,樂觀的解釋風格,能夠解釋生活中的不幸,從而更容易面對人生的困境,才能給他人帶來幸福。
于是,我一直對孩子說:“不管怎么樣,我都會樂觀地看待這件事情。”
我也告訴孩子:“你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每一次艱難困苦,每一次犯錯誤,都會變成你成功路上的寶貴經驗。如果你一直覺得很痛苦,那你永遠都會失敗。”
孩子被理解的最高級境界,不是來自外界的控制,而是來自內在的力量。
當孩子跟我們說“太難了,我不想學了”,請問,我們能為Ta做點什么呢?
《孩子,你是在為自己讀書》一書中,作者把這種對孩子學習能力的擔憂表露出來,也是在提醒我們,當孩子遇到挫折、困難時,要先從孩子的能力出發,了解背后的原因,幫助孩子看到學習的價值,從而激發孩子的內在的動力。
“這本書不僅對我幫助很大,對我也很大。”
書中說,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就是孩子解困的有力支持的有力支持。
作為父母,應該要“看見”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否定孩子的感受,去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從而鼓勵孩子去付諸行動。
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內心真正想要做的事,遠比家長自以為是的“為孩子好”更有價值。
03
我們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而不是為了自己
青春期的孩子,內心充滿著迷茫和困惑,很多時候他們寧愿相信父母說的話,也不愿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內心感受。
當孩子的內在“為自己好”的動機被理解并認可時,他們的一切負面情緒就會慢慢消失。
父母的“為自己好”,是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堅定的有力盾,也是孩子的心理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