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生完孩子不聽話了,家長就要先問自己兩“為什么”。
喂奶時是否有心無力?陪寶寶一起玩玩具時是否會一直坐在一邊;臨睡覺時是否會刷著手機?會不會一邊喂奶一邊玩?吃了玩具后是否還會數小時才能入睡?這些都是麻煩的問題。
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我們在哄寶寶時遇到的問題,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一點點解決掉。那么,如何將短暫的問題處理掉呢?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我知道很多家長可能不理解,為什么養娃有如此多困難?要怎么具體的處理呢?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如何應對那些出現各種問題的寶寶。
在孩子出生之前,我們看見了他們,便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
嬰兒出生之后,就會表現出神奇般的眼神,臉上是掛著可愛的笑容,會逗人露出燦爛的笑容,還會大大的吻,我們就是這樣的。
然而,就在此時此刻,孩子就像變成了一個大孩子,根本無法和我們進行正常的溝通交流。此時此刻,我們便需要一個擁抱,來喚醒孩子的內心。
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只有在嬰兒出生時,母親才會幫助他獲得安全感,當母親出現,嬰兒的內心才會變得平靜。
如果這個時候,母親還是拒絕擁抱孩子,那么孩子就會十分無助,甚至變得脾氣暴躁,甚至采取行動,把自己封閉起來。
而此時此刻,她的內心,會極其孤獨和絕望。他的請求,就會變得非常的強烈,從而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安全感沒有被滿足過,他就會充滿焦慮和敵意。他在這個世界上,就是一個中心線。
此時此刻的他,除了害怕母親,甚至還會有恐懼。
嬰兒從父母那里獲得安全感,對于他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在父母面前,父母對他的愛,但這個世界從來不分對錯,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沒有完美的孩子。
但是父母的種種束縛,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這樣的愛讓他們覺得壓抑,甚至不敢向外釋放。
孩子一生可能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孩子的性格。父母,就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他的原生家庭教育是什么樣,那么他的一生可能就會是什么樣。
作為父母,如何學會自愛?
都說愛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修行,因此,學會愛,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課。
那么,如何讓愛培養孩子愛?
讓孩子感受到愛,而不是父母的負擔
有一位美國知名心理學家,曾經在網上發布了一個孩子之所以沉迷游戲,是因為父母做了太多無用功。
他要求孩子從小到大,一定要打他無數次,不打他就是虐待他。
結果顯示,6歲的孩子打人,是因為想不打人就打他,否則他就會變成習慣性的撒謊。
不打孩子,不等于不教育孩子,不代表不教育孩子。
一個合格的家長,絕對不是靠吼罵,而是用愛、尊重、耐心和理解,去點燃孩子內心的火焰。
唯有愛與尊重,才能點燃孩子的生命,讓他的生命力煥發生機勃勃,從而自信健康成長。
父母如何正確引導孩子使用手機
1、父母以身作則
孩子出生前,他們并不知道手機、Ipad是啥物,因為父母總在一旁玩兒,所以好奇的孩子也想看看把吸引父母的東西是什么物體,然后他們便學著父母的樣子這里劃一劃一劃,那里按一按,漸漸被里面的新奇所吸引。
每當父母在用時,孩子也要玩的意愿往往會更加強烈。所以,想要孩子少玩電子產品,父母的榜樣作用尤為重要。
因此,下班回家后,爸媽們請將手機和Pad等放一邊,好好地陪伴孩子游戲和玩耍,這是戒掉孩子這種癮的最理想途徑。
2、父母以身作則
孩子出生前,他們并不知道手機、Ipad是啥物,因為父母總在一旁玩兒,所以好奇的孩子也想看看把吸引父母的東西是什么物體,然后他們便學著父母的樣子這里劃一劃一劃,那里按一按,漸漸被里面的新奇所吸引。每當父母在玩電子產品時,孩子也要玩的意愿便立刻被滿足,與其這樣,不如父母首先做到,利用電子產品去培養孩子的興趣,當孩子發現電子產品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的時候,他們自然不會沉溺于此。
3、對現實生活更加積極向上
我們可以利用積木、拼圖等游戲,來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讓孩子的眼界更加的開闊。在玩游戲時,會讓孩子感覺到,現實生活更加的豐富多彩,孩子在玩游戲時也會更加的積極向上。
父母應該如何正確的對待孩子的“網癮”問題呢?
1、不要一味的指責孩子
家長在看到孩子有網癮時不要一味的指責埋怨孩子,因為孩子的行為能力非常有限,對于孩子來說,當他看到父母的言行舉止讓自己產生這樣的想法時,內心的抗拒心理才會越來越強,所以家長在面對孩子網癮時不要一味的指責孩子,更不要因此而去責罵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的逆反心理更重。
2、讓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的缺點
有的孩子之所以會出現網癮,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正確的認識自己的缺點,而對自己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樣的話只會讓孩子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所以家長要正確的去認識自己的缺點,這樣才能更好的去改正孩子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