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話到孩子寫給媽媽的一段話:
那條每次喂孩子吃完飯都會很乖很聽話,爸爸媽媽也很輕松,在幼兒園也是很乖很聽話的孩子,爸爸媽媽一下班就會跟孩子說,媽媽給你買個禮物,只是要花的時間比較少。
每次吃完飯大家都忙,吃完飯以后開始自己看電視,一看就是很晚,我們家里吃完飯以后,爸爸媽媽都忙完了,然后小雅自己先拿起拖把收拾桌子,爸爸媽媽就開始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給孩子講故事,聊一聊學校里的事,玩手機,就這樣孩子每天都在不知不覺的長大,到了13歲,爸爸媽媽要離開房子的時候,小雅突然哭了起來,她覺得自己爸爸媽媽不要她了,對爸爸媽媽很失望。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3、為什么孩子不會和父母說話
孩子不會和父母說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不知道孩子每天的心里在想什么,父母應該怎么和孩子說話,跟孩子說說就可以了,不要跟孩子說話,孩子沒有事情可以說的,只有父母要陪著孩子說話,孩子才會跟父母說話。
而小雅的爸爸媽媽媽關系不好,經常吵架,每次吵架以后小雅就會難過,因為爸爸媽媽總是吵架,不喜歡跟他說話,所以她覺得很自卑,總是覺得自己不行。而在一個媽媽關系不好的家庭里,她會覺得很孤獨,會覺得爸爸媽媽不喜歡她,討厭她。
在一個家庭里,不是所有人都會選擇和自己的爸爸媽媽說話,所有人都喜歡和爸爸媽媽說話,所以在這種家庭里,即使有問題,也會選擇和爸爸媽媽說。
媽媽說的話,爸爸媽媽自己也不知道該聽誰的。當遇到困難的時候,爸爸媽媽總是想著自己是不是對不起他們,覺得自己是不是對不起爸爸媽媽。久而久之,她就會感覺自己很孤獨,經常一個人發呆。
而我爸爸媽媽每天忙于工作,很少有時間陪著我,這也很難培養出我對爸爸媽媽的信任感。我會覺得他們是不愛我的。
二、失去了關愛的安全感
孩子長大了,慢慢的就要離開父母,但是這種被關愛的感覺讓我不自覺的會特別依賴父母,對父母產生強烈的依賴心。慢慢的變得不喜歡跟父母一起去逛街,喜歡宅在家里。有的父母對孩子不是很嚴厲,甚至還會打罵孩子。
有的父母還美其名曰說:“我都是為了你好。”但是孩子也會對父母有一種“我都是為了你好”的錯覺,覺得自己是不是有這樣的父母,會把孩子當成包袱。
如果我們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就會形成一種深深的自卑感,以至于失去了自己的力量,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在親子關系中,尤其是被父母批評、責罵的關系中,孩子很容易產生的一種心理障礙就是:我的父母是愛我的。
他們把對父母的不滿推卸給了孩子,而這種潛意識也會讓孩子成為父母身上的影子,他們認為這是愛孩子的表現,其實是對孩子“愛”的一種表現。
那么,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做,才能避免出現“父母為了孩子,最應該學習”的現象呢?
1、為人父母要先學會退后
畢淑敏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后退,也不在過去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