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就廢了
寶媽吐槽: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我家娃真是沒招,不是不聽話,就是叛逆,動不動就跟你對著干!
明明媽媽在家里說啥,也是各種軟磨硬泡,不講道理,越講越拗。
每次講道理,孩子都不吱聲,硬是要玩手機,你強制沒收手機,他還會和你吵。
看著現在的孩子都變得聰明、懂事,我不禁感慨,現在的孩子怎么越來越難管了。
家長看孩子不玩手機,就沒法管。
有一個朋友,她的女兒很爭氣,學習成績一直很好。
前兩天,她說:
“那些成績優秀的同學,會給你一個更好的學習氛圍,希望你能把玩手機的時間調整到學習的狀態。”
“那些成績優秀的同學,會把手機當作獎勵,
比如考高分、比賽獲獎,或者是旅游、旅游等等。
“你不給我手機,我就不寫作業”,這種口頭上的獎勵,往往會讓孩子覺得學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家長,為了讓家長開心而學習。
所以,孩子為什么不愛學習,
因為家長很容易情緒化,他容易將問題放大,認為孩子是為了自己學,甚至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也為了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而花錢買禮物。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孩子是有思想的,他們對世界的認知是有獨立的,孩子的認知也是有很大的。
我們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
給孩子什么樣的教育呢?
我們是否給孩子創造了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呢?
孩子能否喜歡學習,這是由他們自己的判斷。我們家長要做的是引導,但是不能直接給孩子提供一個方向,幫助孩子找到他的興趣所在。
2、跟孩子建立一個信任感
孩子不上學,原因之一就是他在家里沒有找到自己的價值。
假如說他的價值感,我們還需要從他的人格上來。
假如說他的人格是不好的,那么他的人格是不好的。
那么,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跟孩子建立信任關系。
我們要跟孩子交朋友,只有這樣,孩子才會跟我們靠近,我們也才能了解他的內心世界。
在孩子做什么事情的時候,我們都要讓他感覺到他是有價值的。
假如說他的價值感很高,我們就要把這個品質,放在一邊。
我們不要把這個品質,作為評判孩子是好還是壞,這個東西是不是你的孩子可以去感受到的?
如果這個東西沒有問題,我們就不要評判。
比如說,你覺得他性格不好,他不務正業,那他在做什么?
比如說,如果他做什么事情,結果不盡如人意,你就告訴他,嗯,他要么很投入,要么很憤怒,這個不是很正常的。
當然,這個是很不正常的。
在后面那篇文章中,我再帶你具體地說,怎么去看待這個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再看“有益”的一個維度。
比如說,孩子是在蹣跚學步的時候,在某個模子里面,去感知一下什么是“快樂”。
這些快樂是來自我們內心最原始的渴求,是來自我們不斷探索所想,也是源自于我們對這些快樂的追尋。
這種探索到底是什么?對孩子而言,意味著什么?
是真正的自由,當我們管住了孩子的時候,他就沒有自由了,根本沒有任何“為什么”。
對于成人來說,心理學家艾利斯認為,所有的沖突都是有原因的,所謂的痛苦都是因為他沒有經歷過。
其實我們看待孩子的狀況,從出生那一刻就能看出——
1歲的孩子會經歷一段艱難的時期,也就是這段時間里,他和其他孩子之間的沖突達到了頂峰。
這段時間,他和其他孩子沒有區別對待,并不是什么“叛逆”行為,只是為了讓自己看上去更像一個真正的小孩子。
2歲的孩子,正在經歷“第一反抗期”
也是“可怕的兩歲”。這個時候,他會有以下表現:
●你不讓他做什么,他偏要做什么;
●你說什么,他不做什么;
●你說什么,他不做什么;
●你說什么,他不做什么;
●你做什么,他不做什么。這是一個由前到后的過度關注,讓他感覺到自己很不重要,覺得自己不被重視。
●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某件事情,就能得到獎勵;在規定時間內做完,就能得到獎勵。
這是一個由動作準則養成的過程,而且規則一定要具體,比如說:
●不可以在車上玩、不可以拿別人的東西;
●不可以亂扔東西、做與教學無關的事;
●不可以隨便吃東西、打鬧、亂跑亂跳;
●不可以打人、罵人,這是在邊界內的;
●不可以大聲吵鬧、亂扔東西;
●不可以把別人的東西隨便拿起來玩、摸、碰,要大聲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能把好吃的、好玩的東西排在地上,尤其是男孩,不能跟父母睡,不能吃獨食,不能挑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