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手機就是不聽話,搞出來的事,家長真的是心大,孩子一哭家長就心軟,不批評孩子,然后孩子又沒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這幾天國家衛健委發布了《探索抑郁癥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提出了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時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那么,什么樣的孩子最容易沉迷手機呢?沉迷手機的“三分鐘”法則?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三分鐘”是什么?
“三分鐘”是指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是指人在進行一分鐘活動時,會反復地、不停地、頻繁地、不停地頻繁地做同一件事情。
而手機具有的頻幀效應是不同的,手機里的內容呈現不同的畫面,是典型的“三分鐘熱度”。
《管理情緒》中說:“生氣是你的“情緒標簽”,在生氣時,只要保持冷靜,大腦就會重新奪回控制權。”
在學校中,有些孩子是因為不喜歡數學老師的課,害怕數學老師的責備,在考試時,即使知道自己考了高分,還是會緊張、焦慮,甚至是沮喪、難過。
這樣的情緒對于學習來說是相當不容易的,但我們卻可以盡量控制它,無論是學習新的知識還是學習新的技能,只要不傷害到自己的身體,都是可以忍受的。
孩子在家里的時候,適當的關注一下,不僅可以緩解孩子的壓力,還可以增加孩子的信心。
4. 向孩子適當的道歉,
告訴孩子,犯錯誤是正常的,但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做錯事是要付出代價的,要給自己一條真正的路。
讓孩子明白,犯錯誤并不可怕,人一生中會有許多成長的契機,要學會在錯誤中反思、成長。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犯錯誤是很正常的事情,家長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5. 尊重孩子,學會放手
給孩子留一點空間,允許他們選擇自己的人生,父母不要總是想控制他們,學著給他們自由。
他們需要的不是暴力,不是苛責,而是幫助。
愿望和愿景是并行的,也是可以協商的,不要破壞。
孩子不喜歡老師,通常是因為對老師的不信任。
老師沒有把孩子教好,父母需要和孩子站在一起,而不是站在老師的對立面。
家長只有真的理解了老師,才能更好的和孩子站在一起。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說實話,很多父母會覺得老師是恨鐵不成鋼,恨鐵不成鋼,甚至會給孩子打上一巴掌,但這樣做真的可行嗎?
孩子不愿和老師站在一起,大多都是因為,和老師的關系處理不好,可能會影響到學習。
那么,家長要怎么做,才能緩解孩子對老師的恨鐵不成鋼的情緒呢?
一、家長要做到這幾點,幫助孩子克服這種不良情緒。
首先,引導孩子站在老師的角度看問題。
之所以老師喜歡家長,肯定是因為有些家長對老師的工作更加重視,老師對他的工作好,家長對老師的工作好,家長對老師的工作好。家長的工作就是老師的工作,家長對老師的工作好,家長對老師的工作好,這樣家長的工作就能夠安心,學校也能夠安心,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
我們不能只要求孩子學習好,而忘記了關心孩子,幫助孩子。家長要學會細心地關注孩子,如果發現孩子出現不良情緒,要及時疏導孩子,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和處理不良情緒。
其次,家長在幫助孩子克服不良情緒的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態度。
家長要對孩子做出正確的引導,要讓孩子知道什么才是正確的情緒,什么是悲傷,什么是憤怒,什么是難過,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不良情緒。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心態,讓孩子擁有陽光健康的人生。
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學會辨別是非,培養孩子的堅強的意志力,也要有意識地讓孩子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培養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
以上三點,其實是很難的,但卻是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家長們最為重要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