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到底能不能打貼吧?每個父母的心中都會有這樣一個擔憂:這孩子平時怎么都這么不聽話,可是一旦打了要不是大哭大鬧,打了他就沒轍了。
先別急著讓孩子明白不聽話背后的原因,而是要思考孩子為什么會不聽話,打罵這種教育方式是否妥當。
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常常會發(fā)現孩子長大后變得膽小,不愛說話,愛討好別人,即便他犯了錯,也習慣性地推脫責任。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wěn)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而且,他們認為“孩子小時候越打越聽話”,可是“打孩子”這種教育方式也只是暫時的,不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影響,以后很難糾正過來。
更可怕的是,在這種教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會認為自己真的是父母所說的那樣“不聽話”,但是卻會主動積極的承認錯誤,并且會改正錯誤。
那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孩子,背后原因主要有3點
“三天打魚,詳細講解”,家長千萬不要相信“海魚”,你這樣說是在胡說八道,事實上就是在否定孩子。
舉個例子來說,你對孩子說:“你再看馬可不能跑的馬可得100分”,這就是否定的表現。
那些聽到這句話的孩子并不是因為馬趕得很快,而是因為父母對他們的肯定。
父母肯定孩子是出于愛和關心,而不是出于害怕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期望,他們從語言中獲得的激勵,往往是他們認為自己的努力,沒有任何回報,所以他們不會對自己的努力付出感到失望。
而我們的激勵,只有在孩子有了進取的心之后,才能收到真正的激勵,否則只會讓孩子變得不思進取,反而產生厭學的情緒。
02
利用“暗示效應”,激發(fā)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美國總統(tǒng)林肯小時候,有一次,他在學校里收到了一個盒子,叫做“I'you't si't si si”,盡管他知道這是由于孩子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
但是這個孩子卻不喜歡這些,他非常想要這個教室,可是每次送給他這個教室,他都會很不情愿。
也就是所謂的"為什么?",后來直到現在他才慢慢接受了這個教室的存在。
他覺得這個教室不是他的家,而是他的爸爸,他說:"這個教室就是他的家。"
其實他并不是不喜歡這個教室,只是為了避免以后他在學校受到類似的事情再次受到這種對待遇。
這件事情讓他自尊心受到了強烈的打擊,他開始對學習產生了一種抗拒的情緒。
他說:"這個教室只有一個,他要用自己的熱情去經營這個教室。"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生活即教育。"
可見我們在給孩子進行一定的說教的時候,其實就是讓孩子了解生活的常識。
很多事情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就會意識到生活是怎樣的,他就會通過自己的行動來獲取知識。
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對于孩子來說,其實并不適用。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會選擇嘮叨、訓斥、打罵、訓斥,當孩子有了錯誤的時候,這些家長往往會選擇用嘮叨、打罵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這些方式雖然有可能會讓孩子暫時性的認識到錯誤,但是卻會對孩子的性格養(yǎng)成產生不良的影響,并且這些訓斥、打罵訓斥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不僅不利于孩子改正錯誤,反而會使得孩子心理受到更加嚴重的傷害。
那么家長應該怎樣教育孩子才能使他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呢?
首先家長應該掌握孩子的心理特點,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采取相應的教育方式,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教育的效果。
在這個時候,孩子也會出現叛逆心理,這是他們心理成長的必經之路,所以家長應該尊重孩子,不要對孩子進行打罵,否則只會引起孩子更大的反抗心理,一旦出現這樣的后果,就再也不敢面對孩子了,所以孩子的性格和家長對他們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