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不聽話挨打圖片上的聯系
——小孩子不聽話,打就打了?
——打罵孩子圖省事,給我個安靜的角落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打罵孩子圖省事,不聽話就打
——打孩子圖省事,希望安靜安靜
挨揍的畫面
看了下大人們的反應,為啥不打不罵孩子,大家估計會覺得“這不都是為了孩子好么”。
因為打罵孩子,對大人來說,他們只是在發泄自己的情緒,實質是在發泄自己的情緒,
但是對孩子來說,這些情緒不僅不會“服軟”,反而會讓自己更加難受。
那么,打罵孩子這種既不可取也不必要的事情,父母到底應該怎么做呢?
作者在書中給出了四個步驟:
1、承認孩子有情緒
孩子雖小,但他們也有自己的情緒,當他們做錯事的時候,如果不被父母接受,他們的心情也會不好,容易產生焦慮,會不想和父母交流。
所以,父母需要承認孩子有情緒,這是孩子的一種自然反應,他們只是身體在表達:
我很生氣
我現在很難過
我想要出去玩
我很失望
我要媽媽陪著
當他們在發脾氣時,孩子通常會說:“媽媽,在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可以好好說話。”
說明孩子有生氣,憤怒的情緒會被父母及時發現出來。
所以,孩子會感覺父母很不理解他們,他們會感覺自己內心受傷,因為自己已經表現得很努力很好了。
這就是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真正理解的真正含義。
很多父母總是喜歡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評判孩子的行為,卻忽略了,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維,而父母的理解,在孩子的心中會變成一種負擔。
當孩子感覺到自己做錯了事情時,也會本能地否認自己,變得越來越不信任父母。
那些讓父母陷入恐慌的行為,往往都會成為父母誘發犯罪的導火索。
對父母來說,一旦成為了壞榜樣,會被孩子模仿,也會對自己感到焦慮。
當孩子覺得父母的言行不一,就會被父母貼上壞孩子的標簽,從而引起內心的迷茫。
當孩子對自己感到無力感,他們就會感到十分不滿,產生負面情緒,甚至會被貼上各種標簽。
影響孩子性格的因素中,遺傳因素占的比重占了70%,性格卻占了20%,雖然父母的性格和教育方式不一定能夠決定孩子,但是他們的父母絕對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極大的影響。
李玫瑾教授,通過多年的研究,總結出了孩子為什么會出現這兩種性格特點。
第一種:孩子有樣學樣
雖然李玫瑾教授的行為是極端的,但是這樣的方式,卻很值得我們家長去學習,當孩子出現了這種性格特點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多給孩子看一些積極向上的教育,尤其是孩子負面的性格特點時,父母要及時糾正孩子的這種性格。
就像電影里的李玫瑾教授一樣,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他們的方式就是不斷重復,并且給孩子暗示,其實,孩子的性格,會隨著父母的情緒慢慢變得越來越好。
第二種:孩子的自控力很差
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小男孩,非常的喜歡鉆研電子產品,所以他的父母就給他辦了一個屬于他的電子產品使用協議,所以,孩子父母簽了合同之后,便把他叫到了客廳里,開始了這個電子產品的使用協議。
這個小男孩是被父母用了很久的時間來培養的,他是從兩歲開始就對電子產品有了濃厚的興趣,并且在父母的影響下,養成了良好的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現在他已經將電子產品當成了自己的“電子產品”,甚至將其等同于自己的“玩具”。
到了這個年齡段,當孩子能夠從手機中解放出來之后,他們會沉迷于此,但是家長必須重視,要讓孩子從電子產品中脫離出來,家長必須要參與進來,為孩子營造一個遠離手機的環境。
那么,家長該如何做呢?
家長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家長應該為孩子做一個好榜樣,自己首先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同時也要以身作則,自己也要改掉玩手機的習慣,改掉愛玩手機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