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鄰居家劉姐買菜時遇到我,說家里大寶現在上五年級,在她小時候在外打拼,將她寄養在老家,爺爺奶奶溺愛,大寶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出口成臟沒有禮貌,在學校里不聽老師教導,在家里與父母頂嘴,天天玩手機游戲。現在接在身邊,與父母感情淺薄,軟硬皆施,不起作用,無計可施,十分苦惱。
現在有很多家長溺愛孩子,覺得孩子不要浪費時間在無意義的勞動上,什么都不讓孩子動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孩子成為了家庭的“小公主”“小皇帝”。或者有家庭相反的情況,把孩子當成了家庭的“小保姆”,“吃完飯把碗刷了”“照顧好你的弟弟/妹妹”“別忘記拖一下地”這種命令的語氣讓孩子更容易有逆反的心理。
現在總認為學生叛逆期出現在中學時期,其實每個孩子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面對孩子的叛逆我們有很多解決方法,我們今天來說一種——提高孩子對家庭的融入度
我們可以邀請孩子一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時情,舉個例子,在晚飯前可以對孩子說,“寶貝兒時間來不及了,可以幫媽媽一起摘豆角嗎?”然后跟孩子一起摘豆角,在此期間一定不要說教或者埋怨孩子做的不好,可以問一問孩子最近發生的有趣的事兒,學校里的見聞,要讓摘豆角時的聊天輕松自在,在摘豆角結束后可以從細節夸一夸孩子,比如說“你摘的豆角大小一致呀,好棒”
看似只是孩子幫忙摘了一半的豆角,其實最大的收獲是孩子與父母的交流,孩子做事的成就感,以及孩子對家庭責任感的提高。“摘豆角”一次自然不會體現出顯著的效果,但是,這次一起摘豆角,下次一起逛超市,少量多次,日積月累,輕松的溝通多了,父母的陪伴多了,必然會拉進父母與孩子的距離,提高孩子的家庭責任感。尤其對于缺席孩子幼年時期的家長來說,提高孩子在家庭的融入度,是減少孩子叛逆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