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不聽話,是很多父母都遇到過的問題。尤其是3-6歲的孩子,情緒處于不穩定的狀態,完全不知道什么樣的事情能讓自己的孩子感到不舒服。
這種情況下,父母就要先去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當孩子哭鬧不止時,父母可以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擁抱孩子,或拉著孩子的手,抱抱孩子,撫摸孩子的頭。
孩子通過父母的肢體語言,想要表達和安撫父母。
那么,我們具體可以怎么做呢?
1. 給孩子一個擁抱
在這個階段,如果孩子哭鬧,父母首先一定要給孩子抱著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同時也可以問問孩子,看到了什么感受,這個時候你的感受如何。
因為只有當父母能夠被孩子無條件地接納時,孩子才會覺得父母的存在,才會更愿意把自己的感受告訴父母。
2. 告訴孩子,即使遇到了困難,也不要怕
有的孩子會因為看到父母會難過,就會覺得父母是喜歡自己的,所以會選擇去隱瞞著,不去面對父母。
其實孩子并不是真的會為了自己的事情哭泣,而是因為父母的想法,沒有在自己的身上找到讓自己感到舒服的地方,因此才會讓孩子選擇不去面對困難。
家長應該告訴孩子,遇到困難不要怕,但是一定要勇敢,父母不會怪你,因為無論如何都會給你提供支持。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愛是讓孩子在最無助的時候勇敢地探索,而不是一味地逃避。
所以,真正地接納孩子,懂得關愛孩子,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4、叛逆不是孩子的錯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給孩子講許多道理。比如,現在的孩子不像我們小時候,天天跟著父母一起去逛超市,去菜市場買學習用品。父母卻老去問你的孩子:“今天在學校過得開心嗎?”“有沒有跟同學們打打鬧鬧?”
“今天在學校里過得開心嗎?”父母對孩子每天所做的事情總是充滿好奇,總是試圖讓孩子了解他們所關注的事情。
所以,對于孩子對于新鮮事物的好奇,是與生俱來的,所以,他們總喜歡跟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
作為父母,我們也總是擔心,自己的這種擔心,會不會有一些對于孩子未來發展不利的因素呢?
其實,這也不一定。我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當我們聽到別人提及父母的時候,我們內心是不是也會感到異常緊張。
3
“我為什么不能有選擇權?”
美國哲學家弗洛姆說過:“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它出于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的擔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
當孩子想要放棄自己的愛好時,父母又會反問:“我為什么要堅持自己的愛好呢?”于是,他就會去做一些讓父母感到討厭的事情。
這也是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特別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說自己給孩子安排了滿滿的日程,而孩子卻沒有自己的想法。
3
控制欲極強的父母
愛孩子,就要控制孩子,不尊重孩子,就像紀伯倫在詩中所說的那樣:“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
我們總是用父母對孩子的愛,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這種愛,最終是害了孩子。”
控制欲極強的父母,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孩子。
知乎上有一個問答:為什么孩子越長大越不愛與父母溝通
一位網友的回答非常有意思:
“我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父母,他們經常嘮叨、挑剔,什么事都必須聽自己的,這種交流,讓我和他的親子關系特別緊張。”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寫道:
“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父母的一舉一動,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孩子,孩子身上的每一個缺點,都可能成為父母暴露在他們面前的“丑陋”。
還記得去年8月的江蘇鹽城一名高三男生,因為沉迷手機游戲,被父母批評教育,一怒之下從陽臺一躍而下,當場身亡。
據網上公布的這段視頻顯示,男孩在一個月前的3個月,因為壓力過大,情緒崩潰,一怒之下,砸了自己的學業規劃表,用刀砍死了母親。
當記者采訪他的時候,他說:“如果可以,我不會這樣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