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孩子不聽話磕頭發瘋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35.9
購買
01、多傾聽孩子的心聲,給予孩子適當的建議
人在氣餒的時候,會更加要多傾聽,當孩子的心理壓力解除后,可以再耐心的和孩子進行溝通,在溝通時盡量用鼓勵的方式,要相信孩子是可以理解父母的,并且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父母也要多給孩子一些空間,不要總是要求孩子什么都做,孩子的壓力得到了釋放,他們也就沒有必要再和父母對抗了,雙方都輕松。
02、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
學會傾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要學會傾聽也很簡單,只有傾聽孩子的內心,孩子才會更愿意告訴你真實的想法,有時候,可能你只是聽不明白他們想表達的意思,或者他們只是在尋求你的一個眼神,需要你的一個擁抱,而你卻忙著自己的事情。所以,父母們一定要注意傾聽孩子的心聲,要學會耐心的傾聽孩子說話。
有時,你可能會說,“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這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這時候,不要急著給他們講道理,而是要給他們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
比如,當孩子在處理和同學之間的矛盾時,先和孩子商量,聽聽他的看法,待會冷靜。如果孩子說,“同學和老師的行為不一致,我該怎么辦?”你要耐心的去給他解釋,“我知道你想保護我,我也不希望別人總是這樣。但是,他們總是欺負你,你有什么好的解決辦法嗎?”等孩子把話說完,你再順勢說,“孩子,同學之間相處總是有一些小糾紛,可能是你不了解孩子吧?”
讓孩子懂得分享是很重要的,如果遇到和別人一起的情況,要讓孩子學會通過別人的幫助來解決問題,而不是通過吵架。孩子是有很強的自尊心的,如果因為任何事,孩子覺得自己不是被父母所“看好”的,就可能跟你產生一種“距離感”。
第三,不要總是讓孩子“贏”,學會用適當的方式發泄情緒
有時候孩子在學校和同學鬧矛盾,甚至和老師吵架時,也會跟孩子說:
“別哭,沒關系,這有什么好哭的”
這其實是一種“討好型人格”,讓孩子在面對別人時,習慣性地討好,在社交中容易膽小懦弱、低人一等,甚至為了獲得別人的歡心,經常口出惡言,最終導致被人孤立,在家庭中也容易產生極端的情緒。
所以,作為父母,千萬不要總是告訴孩子,“沒關系,堅強一點”“這很正常”“沒關系,堅強一點”這樣的話語。
這些話,只會讓孩子覺得“我不夠堅強”,“我不夠勇敢”,時間長了,孩子的抗挫力也會被消耗掉,變得很內向,或者變得越來越內向。
對孩子適當的“不堅強”教育,反而會激發孩子的抗壓能力,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
第四:不作為,以身作則
《少年說》中,有個男孩,喊出了自己心聲。
他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數學成績還不錯,可他到了三年級,一考試就開始掉鏈子,簡直是慘不忍睹。
數學老師叫他起來回答問題,他居然不愿意了,老師說:“你怎么這么笨,到底什么都學不會。”
每次看到這個男孩,他都會難過,一學習就會想發脾氣,跟父母說自己頭疼、肚子疼。
看到這個男孩的故事,我們不由得思考一下,為什么孩子的成績會如此之高呢?
這是因為,父母的言行舉止,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做了一個“壞榜樣”。
父母言行不一的惡劣行為,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厭學情緒,久而久之,就會變成家長口中的“差生”。
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言行一致,不可因為孩子的成績不好,就對孩子打罵斥責。
多鼓勵孩子,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當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父母會習慣性地將孩子歸因于孩子“不夠努力”“不夠聰明”,會使得孩子產生厭學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