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是不應該揍,但是很多家長的觀點不一樣。他們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是忤逆。在中國,所謂“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家長揍一頓就好了,然而,他們卻很少去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打罵出來的。
就像上文中那個14歲的孩子,他為什么會不聽話,家長也不明白為什么孩子會這么叛逆,難道是因為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問題嗎?
他說:“在《媽媽是超人》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打架斗毆的場面,相信每個做父母的都曾經經歷過,想想自己小時候的情景,那時候的我們是怎樣面對這樣的場面。”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這可能是很多人的人生體驗,也許你小時候也曾經在大人打架的場合打過架,甚至有的時候,還打到自己的孩子。當時的想法是:孩子不聽話,打架,搞不好將來怎么辦?
但這就是現在的現實。
曾經的孩子,跟我們的孩子一起玩鬧,喜歡扔東西,把東西砸爛,把家里的東西都砸得亂七八糟,可能也可能因為他們遇到了困難,但是,他們最后還是會選擇跟父母表達出來。
在他們小時候,可能會跟爸爸說自己頭疼,或者跟媽媽說自己很難受,被欺負了,被老師批評了等等。
但是在長大后,他們還是會把這些事情告訴爸爸,雖然這樣,他們也無法立刻給到孩子幫助。
或者他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只好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去想辦法解決,逃避,找一個借口,來掩蓋這一切。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作者是美國兒童心理專家黛博拉·麥克斯納納博士,在書中,她講述了一個實驗結果。
實驗中,媽媽讓孩子進入了房間,房間里有七個房間,房間的門是鎖起來的,每個房間里都有很多玩具,就連洗手間都關門了。
而孩子正在玩耍,玩具一下子就被“轟然倒地”,瞬間引起了孩子的不滿,他大哭大鬧,媽媽不依不饒,
結果顯示,孩子的玩具壞了,孩子對著媽媽大吼大叫。
最后,媽媽只好妥協,換下一個籃子,并且把玩具擺好了。
這個實驗結果,可以說,媽媽教育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今后的性格,你認為呢?
有一個小男孩,就很喜歡用生氣來威脅媽媽,當他想要去碰媽媽的時候,卻又害怕被媽媽帶著,所以就通過自己的行動,來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
當媽媽說“我讓你小心,你就不聽”的時候,就是“我讓你小心”。
這個男孩的脾氣一下子就上來了,于是就在媽媽的耳邊說:“我讓你小心,你就不聽”,而且用拳頭打了媽媽。
如果換一種說話方式,比如說:“我讓你小心,你就不聽”,孩子也許就會聽話了,或者說,他的意思是“我讓你小心,你就不聽”。
孩子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他內心有恐懼,他害怕不小心惹怒父母,而不是父母所希望他如何如何如何如何如何如何。
所以,最好的溝通方式,就是心平氣和的和孩子好好溝通,讓孩子知道他是安全的,而不是總是一個人,孩子也會很害怕。
二、父母要讓孩子知道自己被欺負了,或者欺負了父母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會聽到“你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你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等等。
我們用強硬的手段,不允許孩子被欺負,或者拒絕孩子反抗,導致孩子長大后,在處理問題時,經常會因為害怕而不敢去爭取。
一旦孩子養成了不敢反抗,不敢反抗,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的習慣,遇到稍微有沖突,就會用哭鬧的方式解決。
在培養孩子好習慣的過程中,“我想,作為父母,當我們發現孩子有一些不良行為,能克制情緒時,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梅竹媽媽說,要讓孩子知道,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事情,你可以去克服,而不是逃避。比如,跑步是一種很好的鍛煉身體,除了強健體魄,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抗挫力。
梅竹媽媽還分享了一句話:當你學會了面對困難的時候,你就可以去克服它。而這個道理,她也曾一度運用到了孩子的學習中,當孩子遇到困難,她會跟孩子一起分析原因,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跟孩子說“你看,你看,我都告訴你了,你還是聽不進去,就是不想學。”這種情況下,孩子根本沒有解決問題的意愿,純粹是自找麻煩罷了。
因此,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結合孩子當前遇到的困難,幫助孩子一起去解決問題,然后就像朋友一樣去聊天,當有了共同話題,孩子也就不會覺得你難受了。
3.少指責,多鼓勵,多信任
切記,多鼓勵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