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很容易暴躁,而這種暴躁又容易讓孩子變得抑郁。
前幾天帶孩子去游樂場,看到了這樣一幕:
一個小孩玩小汽車,沒有幾下就開了,一下站在那,媽媽讓他停,他也不肯停,一直在爬樓梯,媽媽只好拿著小汽車追了上來,看到這么多人的圍觀和呼喊,旁邊的爸爸想要讓孩子下來,可是孩子非要下來,還一直哭。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這時候媽媽憤怒地喊道:“你說你說我怎么辦?我看你就是欠揍。你要是不聽話就不是媽媽的兒子。”說完兩人還打了一架。
小孩子不聽話,大人就是一頓吼。
而對于小男孩被媽媽吼叫時,他更是難過地哭。
警察見狀立馬制止了小男孩,說:“你們大人都這樣,等我回家再吼你吧!”
警察還勸這位媽媽:“既然孩子還小,還是應該教育管教。”
小男孩還是聽不進去,最后媽媽也沒有吼他,但是卻沒有效果。
后來,警察也檢查了小男孩的情況,發現小男孩已經出現了耳鳴、嘔吐等癥狀,而且呈現出了嘔吐的狀態。
很多網友看到這一幕,都認為男孩父母太過于嚴厲。
其實,孩子不聽話,并不是“故意”的行為,而是在發出求救信號。
小孩出現這樣的信號,并不是真的生病了,而是在發出求救信號,
正是父母的這種態度,導致了孩子變成了“故意”。
由此可見,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行為。
那么,為什么孩子會變成“故意”的行為呢?
原因一:孩子沒有得到及時的回應
為什么有些父母在發現自己的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就會下意識地采用吼叫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呢?
在很多父母看來,就是因為孩子不聽話,才會下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打罵。
其實不然,孩子在小的時候,內心都是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和愛的,因為他們渴望獲得父母的關注。
一旦得不到父母的回應,孩子就會產生恐慌感,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自己是不被愛的。
尤其是在一些親子關系不良的家庭里,因為父母的忽視,孩子會對父母產生懷疑,甚至會對父母產生厭惡感,將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變得不愿意與父母進行溝通。
2.
在親子關系里,錯誤的表達方式會成為孩子大腦里的“安全區”。
我曾經在一個視頻里看到一個8歲的小男孩在爸爸輔導作業時崩潰大哭。
因為爸爸一直不在家陪著他寫作業,所以他就一直在旁邊看著。
他看到爸爸在旁邊,嚇得也不敢發脾氣,但是默默忍住了。
等到爸爸回來,他把作業本一扔,就開始大聲哭了起來,吵著吵著吵著就哭了。
而爸爸看到這一幕,第一反應是把他帶到了另一個封閉的房間。
因為他害怕,又不敢發脾氣,所以一直壓抑著自己的情緒。
這種狀態其實是很可怕的。
恐懼就像是我們的身體里的一個個小人,如果我們把它們連成了一個“魔鬼”,它們就會變成“惡魔”。
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心流體驗”。
當我們把某件事情結打開,把這件事情當成一個“游戲”,“心理游戲”的出現,就會帶來一種深深的滿足感,根本停不下來。
長此以往,孩子的“心流體驗”就會對其內化成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并逐漸擺脫自己內心的控制。
《正面管教》一書中,曾經提出一個重要的概念:“心流體驗”。
在這個概念里,他認為:人只有在一種活動中,專注才會產生持續的專注,才會產生持續的愉悅感。
而這種愉悅感,又會使孩子不斷地專注于事情本身,而不是為了學習而去學習。
具體到孩子身上,家長要幫助孩子養成這4個好習慣:
1、時間觀念
在玩手機的時候,能夠形成一種時間觀念,那就是看多少分鐘,看多少分鐘,記多少分鐘,然后把這個時間段的任務,放在各個時間里去完成,這樣可以讓孩子的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第二天起床的時候,會更從容些。
2、適當的體育鍛煉
人的大腦就像一個拳頭,大拇指是最可怕的情緒,當我們被暴力對待過,我們的情緒就會被儲存在我們的大腦中,如同我們每天清晨的鬧鐘一樣,會讓我們失去意識,錯過最佳的休息時間。
所以,讓孩子適量的運動非常重要。家長要把握好孩子的興趣,多帶孩子進行一些運動,例如:跑步、打籃球、羽毛球、打羽毛球等等,通過這種良好的運動可以讓孩子的大腦得到休息,從而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
3、 不要吝嗇于贊美
有些家長總是吝嗇于贊美孩子,而且還總是拿別的孩子來比較,也總是將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較,從而忽視了孩子自身的優勢,這樣長期以往,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就是一個不行的人,從而變得沒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