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打屁屁輕的時候,作為家長的你要如何去糾正,又該如何去制止?我們下面分享一下家長如何引導孩子養成一個有耐心的習慣。
作者:小清
最近網上流行著這樣一句話:“打屁屁很愚蠢,沒什么大不了的,還有膽子再大一些,因為嚇唬一下,真的起不了什么作用”。而且有的家長并不知道這個話的背后,是有道理的,是言傳身教的,孩子當然不可能會聽這一套。只是,可能在你不斷的否定和打擊下,孩子已經習以為常了。你經常使用“嚇唬”的方式去阻止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只會越來越討厭你。為了更好的控制住孩子,我們可以嘗試以一種更好的方式來應對。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首先,控制住我們的想法。
當我們的想法和孩子的想法出入時,我們首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想法。孩子說出來的話,不管是對是錯,父母都不一定能夠理解,認為自己對孩子是為了孩子好。然后,直接指責孩子,這不是為孩子好。
那么,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我們采用一種更好的方式,來理解和接納孩子。當孩子說“不”的時候,我們可以抱抱他,并說“我知道你很想吃糖,但是我們得等一下再吃,你可以現在跟我一起想一想,如果現在就吃糖,我們是什么時候吃糖的?”
最后,如果孩子堅持說不想吃糖,我們可以告訴他“我知道你很想吃糖,但是我們要等一下再吃,如果你能堅持一下,我就給你買糖吃。”
當孩子開始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我們要及時給予孩子正向的反饋,讓孩子知道自己被關注了,被重視了。
第二、多說“不”
孩子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是僅僅只是想得到父母的陪伴和關注。
孩子想要的是父母每天都在身邊,只是現在沒有陪伴。孩子沒有經歷過什么是一種很好的陪伴,也許就不會明白,有陪伴的行為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是多么幸福。
作為父母,應該放下手機,多陪陪孩子,跟孩子一起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在假期里,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出去旅游,可以帶孩子一起去圖書館,讓孩子知道手機里的虛擬世界是多么美好,才不會沉迷其中。
要是父母在家的時候,可以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科技館,帶孩子走出家門去參觀博物館,那么這個世界上的美好,對孩子來說,比手機更加寶貴。
2、做好約定,不輕易妥協
父母作為孩子成長的引路人,難免會教育孩子不能輕易妥協。
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一旦有一次不在孩子面前失約,那么下一次,一定也會有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
也許孩子會說一些事,但父母千萬不要隨口答應。
在孩子面前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失信于人。
3、給孩子樹立規則意識
父母要告訴孩子,什么事是絕對不能做的。
要從小教育孩子,任何事是不能做的,因為這件事做了以后,別人也會對你產生懷疑。
4、對孩子講清楚什么是對的
當孩子做錯事,父母要對孩子講清楚他做錯事的理由。
也許他是因為某件事情懼怕被懲罰,才會故意做出錯誤行為。
比如孩子偷拿錢,那么父母就要告訴他,偷拿錢是不對的,可以跟爸爸媽媽講。
如果是因為想要買玩具,那么父母可以滿足他,如果是因為想要某個玩具,那么父母就可以滿足他。
5、給孩子一個自我成長的空間
孩子進入叛逆期,若是家長一味地給孩子灌輸思想教育,那么孩子的自我意識會越來越強,很多事情都會覺得自己是“老大難”,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其實孩子在叛逆期有兩個最基本的心理轉折點,第一個是自我意識的萌發,第二個是主權需求的覺醒。
所以家長要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當孩子覺得自己被尊重,有價值感,可以讓他們發自內心地說“不”。
7、12歲之前,父母的陪伴要做到“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李玫瑾建議:“六歲以前,父母的嘮叨是黃金;六歲以后,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12歲之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要做到“四個不要”
不要罵孩子,要給孩子說“不”;不要打孩子,大人要做好榜樣。
不要亂扔玩具,說了就當成耳旁風,大吼大叫,會給孩子帶來恐懼和不安全感;不要訓斥孩子,罵孩子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
這7歲左右的孩子,處于萌芽階段,習慣已經初步形成,這個時候,父母要懂得轉變自己的方式,抓大放小,不要為了一時的滿足而溺愛孩子。
那么要如何約束孩子的壞習慣呢?
1、明確規則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要制定明確的規則。規則主要是約束孩子的行為,讓他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當孩子的行為有些進步的時候,父母可以給他制定一個小目標,因為目標是比他現有的表現要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