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不聽話得男孩子害怕爹媽嗎?答案是否定的,除非是很小的孩子,會有的話對這位媽媽講,她是不反對爸爸媽媽用體罰的方式管教孩子的,甚至有的父母會把孩子打到怕疼。
而據他們交談,這位爸爸媽媽在孩子大概2歲左右的時候,就打孩子,因為他們看到孩子打自己,不聽話,還會被打,越打越害怕,反而越不聽話,說什么也不聽,家人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也是用盡了辦法去制止孩子。
還有網友表示:現在的小孩真的太“玻璃心”,挨打了也不敢還手,打了也不敢還手,到底該怎么辦?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還有網友直言:以后長大了,孩子要是不敢還手,將來社會會很吃虧的。
這樣看來,似乎每個父母都有過類似的經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像這位爸爸媽媽這樣遇到這種情況的,也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這么幸運。
現實生活中,不少父母都會把自家孩子“護短”,有的甚至還把孩子送到學校,讓孩子背上“傷”的熱鍋。
父母覺得這是常識,更有的父母覺得,自己家孩子“護短”,將來會被社會“孤立”,于是給孩子配上“護短”的帽子。
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孩子小時候沒有力量,需要靠父母多些力氣,扶一把,才能慢慢地長大。
就像高年級的孩子,不會爬才能學,父母更應該“干著急”,為孩子做足準備。
如果孩子從小沒有機會去鍛煉,長大就很難獨立,更別提有獨立的能力了。
“磋商”:有“磋商”的能力,才是真正能成為“贏家”的關鍵。
朋友家兒子一歲半,特別喜歡幫助父母干家務。
每次我看到兒子把“擺好”的椅子擦得滿身衣服,玩具車擺得洋洋灑灑,我就忍不住夸:
“寶貝,你真棒,這個擺得很好。”
“寶貝,你擺好了桌椅,這個擺得很好。”
我看到他擺了一個玩具車,又讓他擺好了桌椅,他就能很快地擺放得很好。
“孩子,你收好了書,今天是個大禮包,每次都是個大禮包,你把它們放好,就是你家庭的‘福’。”
“這個玩具是小豬佩奇的。”
“嗯,很好看,你還有這個‘小豬佩奇’。”
“媽媽好開心呀!”
“你們老師好可愛呀!”
“寶貝真好可愛,老師真好開心呀!”
02
這個游戲能幫孩子克服緊張情緒,提升自信
在大班的一天結束后,跟孩子一起玩“吹泡泡泡”的游戲。
媽媽先把泡泡罐放在一個透明的玻璃杯里,然后在玻璃杯里吹一吹。
然后媽媽問孩子:“我們吹的泡泡會不會飛飛呀?”
在孩子吹完之后,媽媽再問孩子:“吹完這個泡泡會不會飛起來?”
孩子回答說:“不會。”
媽媽又問:“那我們來玩一種積木游戲吧。”
孩子說:““嗯,我們看蝴蝶。”
媽媽又問:“那你們還有沒有什么能夠讓孩子放松下來的地方呢?”
孩子回答:“我們還沒有玩完呢!”
其實孩子只要我們用一定的對話讓他放松,孩子就會心滿意足了。
孩子想玩手機,他希望我陪他玩。
孩子不想吃水果,我帶他去吃水果。
孩子想吃糖,我帶他去吃草莓。
孩子玩了半天,最后一點也沒有吃,我就走到孩子面前,說:“你可以吃一點啊。”
我選了他喜歡吃的檸檬片,讓他吃。
他又說:“你也可以把積木一塊放在這里,但是必須是我和你一起玩。”
這時我就和孩子一起搭建積木。
他選了很多積木,我也和他一起搭,孩子都很開心。
再后來,他又喜歡上了汽車,我們都去陪他搭了。
最后,他對著車子說:“我也可以自己搭建汽車啊。”
我說:“我們一起搭。”
孩子很開心地就去了。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沒有規則,而是我們給了他一個規則。
給孩子定規則的時候,會破壞了他的規則。
他會發現,規則跟規則是共存,我可以玩,規則跟我是一樣的。
這樣,當他發現規則跟他不一致的時候,他就會產生不安,就會在邊界上侵犯自己的權利。
這也是我們要學習的一點,為什么當規則跟我們不一樣時,會覺得不舒服。
這個時候,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接觸性的引導。
比如,他喜歡在墻上亂畫,那我們可以教他,墻上的影子是什么,可以怎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