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叛逆期如何引導
在孩子一生當中,他的一生會經歷三次叛逆期,第一次是兩歲左右,第二次是六到九歲,第三次是青春期。
孩子為什么會出現叛逆期?一般會有這兩種情況:一是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想表達自己的思想,渴望獨立自主;二是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開始增強,但卻對家長的嘮叨感到厭煩,甚至和家長頂嘴,為什么你叫我做什么,我就偏要做什么?這就是叛逆期。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小編總結了一下,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戰,是孩子的獨立意識增強,迫切希望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得以實現,對孩子所做的一切事情充滿“不理解”。
其實,叛逆期的孩子,不只是在考驗父母,更多是在考驗父母的忍耐力。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過: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他們的智商和才能,都集中在父母的手上。
為人父母,千萬別讓孩子成為你的復制品,要想讓孩子愛學習,就先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
父母用言行來規范孩子的行為,孩子耳濡目染后,才能成為他律和自律。
2、尊重孩子,不過度干涉
《小歡喜》中,方一凡之所以不想學習,就是因為媽媽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了他。
考試必須考第一,否則就被定義為不孝順,沒出息,這種管教方式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
當然,也有一些孩子,從小就有自己的夢想,他們并不是為了父母而學習,也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優秀的父母。
甚至是考上名校的孩子,最終也是按照父母的意愿,考上了名校,父母的行為也得到了肯定,可是在孩子內心深處,他們卻不是一個合格的父母。
父母有哪些地方會對孩子產生這樣的影響呢?
1、過度干涉
每個孩子都想成為父母的驕傲,都想孩子能夠更加的優秀,但是很多父母都會因為孩子的學習成績或者表現不好而產生過度的干涉,給孩子造成了非常大的心理壓力。
比如說,自己一直給孩子灌輸的思想是““你一定要考上大學,其他事兒都不用你管”,但是孩子卻覺得自己在爸媽的監督下都是應該做的,自己的任務就是學習,所以,父母就完全不給孩子自由。
這種教育方式的弊端就是,一種過多的干預,會讓孩子喪失了自我能力,同時也會讓孩子喪失了競爭意識,所以家長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同時也要學會放手。
3、過度的催促,也會扼殺孩子的學習主動性
很多父母都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在學習上的表現總是讓人非常的無奈。因為孩子似乎對于自己的安排和安排都非常的不放心,只要是自己覺得孩子沒有能力的,他們就會讓孩子去做。
其實這也是因為在學習之后,父母沒有及時地對孩子進行相關的督促,孩子就會失去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造成了孩子學習上的依賴性。
如果孩子沒有自己獨立思考能力,他們可能會很依賴家長,對于孩子學習也是百依百順的,家長照顧得太周到,孩子就會出現依賴性。
父母要讓孩子在學海中成長,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大的,如果不能夠在這一階段不斷地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孩子可能會變得沒有主見,將來做事的時候,會缺乏決策能力,遇到問題只會想著家長的,這樣的孩子將來很可能會一事無成。
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如果孩子出現了厭學的情況,家長應該先從自身找原因,是不是孩子的性格比較內向,還是生活中遇到困難了沒有得到及時的解決,家長都要學會正確的溝通,
這樣孩子才能及時的汲取知識,才能夠真正的去思考問題。
家長想要孩子改變,就要做到和孩子共情,當孩子和家長產生矛盾了,家長一定要先放平心態,不要和孩子一樣想著去指責孩子,而是和孩子站在一起去協商解決問題,這樣才能真正的幫助到孩子。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先學會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確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逐漸變得越來越差,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因材施教,正確引導孩子,幫助孩子早日成才。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